人、機械、神∼《Metropolis》 文:內山美佳

動畫電影年2001
  2001年在電視動畫上沒有什麼經典之作出現,但卻絕對是日本動畫電影年:首先是大友克洋加林太郎的《Metropolis》,然後是道邊信一郎的《Cowboy Bebop 天國之門》,再是宮崎峻橫掃千軍的《千與千尋之神隱》,而日本科幻電影節公映了《W XIII PATLABOR THE MOVIE 3》和Turn-A的兩套電影《月光蝶》《地球光》,最後就是《櫻大戰 活動寫真》,不計東映每年例拍、用來騙小鬼的貨色,過往平均一年只有一套大作,好一點就兩套(如九七年的《EVA》和《幽靈公主/野獸公主》),慘起來是半套都沒有,但單是2001年就有七套!而且每套水準都相當高,所以說2001是動畫電影年絕對有根有據。
  而在這七套電影中,除了《櫻大戰 活動寫真》是較弱之外(不過只是相對而言,如果換其他年份發表有機會成為年度最佳動畫電影),其他都是相當出色,不過能夠成為話題的只有《Metropolis》和《千與千尋之神隱》。《千與千尋之神隱》已不用再說什麼了,不論是口碑還是票房都是大贏家,但就個人而言,我反而更欣賞《Metropolis》。

劇情篇:

由Friz Lang到手塚治虫再到林太郎加大友克洋
  若問一個動畫迷『大都會』是什麼,他們會答你是大友克洋編劇的動畫。但同一問題問一個電影發燒友,他們一定會說是一套1927年由德國人Friz Lang拍攝的科幻電影,這套電影可說是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其手法之大膽以及意念表達就算今天重看仍是非常震撼,和《2001》同是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我有幸看過這套電影,是八十年代重新配上搖滾樂和在影片上著色的新版,雖然和原版略有不同,但震撼力依然)。
  這套電影其中一幕是機械人坐在鐵椅子上,這一張劇照在二次大戰時刊登在日本最老牌的電影雜誌《電影旬報》上,一個叫手塚治虫的少年看到這張劇照,當他成為職業漫畫家後以這張劇照中的機械人為基礎畫出同名的漫畫,但手塚在畫這漫畫之前從未看過影片,只是取其電影名字而已,而且在手塚老師的眾多傑作之中名氣也不高,也從未動畫化。到了二十世紀末,手塚Production決定將之動畫化,先找來曾當《銀河鐵道999》的林太郎當監督,再找來《AKIRA》的大友克洋寫劇本,花了五年時間製作,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Metropolis》,一般譯作《大都會》。

電影的《Metropolis》...
  1927年德國導演Friz Lang拍攝黑白默片《Metropolis》,故事是說一個叫Metropolis的城市,資本主義的市長和有錢人不斷勞役勞工階級。有一天,市長的兒子費達Freder在花園中見到一個女子瑪莉亞Maria帶著一群勞工小孩來參觀,在好奇心的推使下費達來到地下的工場,善良的他不忍見到勞工的辛苦而幫忙,開始了他的勞工生活,也接觸到低下層勞工的苦難。
  就在一次傳道之中費達重遇瑪莉亞,費達愛上了這個向勞工傳道的少女,但同時市長亦發現個少女,市長害怕瑪莉亞會煽動勞工反抗他,所以叫科學家將一個機械人做成瑪莉亞的樣子去破壞她的名聲,這個假的瑪莉亞不但在上流宴會中大跳艷舞(1927年的德國電影當然不會有什麼給你看吧!),更煽動勞工破壞都市的水庫,整個勞工層被水淹沒,勞工悲憤之下要燒死假的莉亞,而真的瑪莉亞則被科學家追捕,非常危險... 
  整套電影都充滿了共產主義和宗教色彩,而各種象徵意義以相當大膽的手法表達出來,承襲默片的一貫誇張的動作再加上壯觀的大場面,使這套電影成為默片時代傳說中的名作(各位如有興趣的話可以到網上書店亞馬遜訂購DVD,美金八元,很便宜)。

和漫畫的《大都會》...
  至於漫畫的《大都會》雖然採用了電影的相同名字(自從這套德國電影問世後,Metropolis成為了大都會的代名詞,不少以都市為主題的書刊都採用了這個名字),但故事內容和電影卻是差個十萬八千里:雷德公爵製造了一部太場黑子製造機,並逼博士以人造細胞製造了一個”超人”,但博士卻帶著這個人造人逃亡,並叫這個人造人為米奇。雷德終於找到了博士並殺死他,但此時為了逮捕雷德追查到大都會市的偵探鬚子老爹卻出現,鬚子老爹知道了米奇的秘密後便和外甥健一收留米奇,但雷德仍繼續追尋米奇的下落,而米奇為了找出親生父母而上了雷德的船,在那裡米奇終於知道自己只是一個人造人,他一怒之下決定帶領機械人向整個世界報復...
  手塚的漫畫雖然掛著”人類如不尊重科學,終有一天被科學所滅亡”的主題,但故事仍是手塚常見的那一套『人類對機械的殘酷,最後機械人反撲而做成大災難』的題材,而且橋段也不見得特出,是很典型的早年手塚式冒險故事,結構散亂角色也單薄,主角米奇最後帶著一群機械人向人類仇更不很合理(一直以人類身份長大、心地善良的米奇一下子就仇視人類?),加上他過度將機械人擬人化,說是對種族歧視的控訴反而可以理解。比起手塚的其他作品,《大都會》的質素實在是平平無奇,因此它在手塚的一堆經典漫畫中地位不高也是可以理解。 

結合起來的動畫《Metropolis》就是...
  到了手塚Production決定將《Metropolis》拍攝時就發現了問題:原作的劇本實在太散亂單薄,而且角色的形象亦不深入,最慘是故事和主題不太相關,所以決定找大友克洋來重寫劇本,而林太郎則當監督,大友是默片《Metropolis》的影迷(從這次的劇本看得出大友對這部默片有很深的認識,不是影迷不會了解得這麼清楚),他拍攝科幻動畫《AKIRA》的功力有目共睹,而林的代表作《銀河鐵道999》的主題之一正是人和機械之間的心理衝突,可以說,沒有其他人比這兩個更適合拍《Metropolis》的了。
  大友和林二人當然知道漫畫的問題,所以決定重新編寫整個故事,但要以什麼方向來寫呢?結果就是將默片和漫畫結合!首先是故事的舞台大都會市偏向默片的設定,而主要角色伴俊作(他其實是有名字的!但聲優名單卻只印鬚子老爹,可見這個形象如何深入民心)、健一、雷德和博士羅頓仍然保留,但關係大幅改變,特別是雷德變成了默片中的大都會市權力者,而原創的他養子洛克則明顯是以默片中主角費達來創造,羅頓博士和雷德的關係則和默片相近,至於女主角蒂瑪則將漫畫中的米奇設定一腳踢開,而將默片中的瑪莉亞和機械人二合一:原作中因為太陽黑子而成功製造的米奇,既然沒故事開始時沒有太陽黑子,所以人工細胞自然做不到,所以就改成機械人了。
  故事方面則偏向漫畫版但加入了不少默片的橋段:雷德公爵是大都會市的實權者,他養子洛克是他的爪牙、反機械人「馬魯多克黨」的首領,雷德建造了高塔捷古拉特(巴比倫人替巴別塔起的『真名』,現在聽來倒像足球明星的名字...),並找逃亡中的科學家羅頓秘密造了些什麼,而追查羅頓的伴俊作和助手加外甥健一來到大都會市,在追查之中二人來到羅頓博士的實驗室,此時實驗室發生大火,俊作在大火之中找到臨死的羅頓,並得到一本筆記部,而健一在火場遇到一名少女蒂瑪,二人在避開洛克追殺時捲入了反雷德的革命之中...
  如同時有看默片和漫畫的朋友就會發現那些部份是由默片、而那些部份是由漫畫中來的:蒂瑪的天使形象根本就是默片中瑪莉亞形象;而捷古拉特來自瑪莉亞在傳道中的巴別塔傳說;亞特拉斯發動的武裝革命明顯就是以默片中的勞工暴動中得到靈感;而大都會市的地上界和地下界是默片中的設定等等,至於影像中的默片影子更是多不勝數,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自然是蒂瑪最後座的椅正是默片中機械人所座的椅子!(有關影像的部份,下文會詳談)
  將默片和漫畫的世界以一個主題『人和機械的關係』結合為一,變成現在所看到動畫《Metropolis》,一套同時承繼了默片和漫畫的作品。

手塚角色結合大友的Hard SF動畫風格
  在動畫《Metropolis》劇情的拍攝部份由林太郎負責,因為大友一向的故事風格都相當『硬』的,不喜加任何討好觀眾的元素,硬橋硬馬的說故事、論主題,看過漫畫版《AKIRA》的朋友都會見識到大友在這方面的特質,而我對於這類手法狠辣、不搞花樣吸引觀眾、以表達主題為優先的科幻動畫起了個自創術語:「Hard SF」,以中文來就是硬式科幻。這類作品的最佳例子就是押井守的”紅眼鏡”系列和機動警察電影2,還有大友自己當監督的《AKIRA》、《Cannon Hodder》、《機械人嘉年華》的OP和ED。 (補充一點,有”硬”自然有”軟”,所以軟式科幻就是以一大堆討好觀眾的元素來包裝一些深奧、灰暗的主題,代表自然是富野由悠季的一系列作品)
  如果監督和劇本都由大友來操刀的話那《Metropolis》的故事就會變得過份沉重而難以親近,這絕對有違手塚漫畫的一貫風格。所以這次人物設計名倉靖博在設計角色時將角色設計得接近手塚漫畫風格,就是為了讓作品看起來不會太沉重,而林太郎也盡可能將故事拍得輕鬆一點,盡量不要嚇跑一些年紀較少的觀眾。
  不過由於劇本是大友自己寫的,所以細心來看就會發現這套作品仍是很沉重的,劇情張力很強,對於主題的表達仍是相當直接而深入,手法甚至很粗暴,保留了大友的一貫『硬式科幻』風格。而將這個故事拍得較易接受自然是林太郎的工作了,幸好,林太郎在不影響大友的故事的情形下將作品拍得較輕鬆,特別是健一和蒂瑪那一段拍得很溫馨,實在不錯。

人創造神,但如果神不需要人怎辦?
  這是動畫中的主題:人以科技創造神,但這個神如認為人類不應該存在,那怎麼辦?
  在動畫中雷德以其死去的女兒形象造出蒂瑪,他希望蒂瑪成為”超人”並統治整個世界,但這個超人並非漫畫中那個像《原子小金剛》般的Superman,而是超越人類般的存在,即是神。但因為蒂瑪對於雷德的討厭情感、在路上見到貝羅的『慘死』以及洛克那一槍,使蒂瑪帶著仇恨人類的情感,因而蒂瑪和捷古拉特結合變成”神”之後認為”人”對這個世界而言是不必要的,並要以機械來取代人類,這個人造的神反而成為制裁人類的惡夢。(蒂瑪和捷古拉特結合時曾說人類要為玩弄機械人而得到報應,這句話的意思和漫畫的不一樣,因為蒂瑪實際上並沒有經歷多少人類欺壓機械人的場景,唯一間接所見的也只是貝羅變成一堆廢鐵的情景,所以說蒂瑪因為人類玩弄機械人而仇恨就和漫畫一樣都是不合情理的。她仇恨是另有所指,下文將會詳論)
  在這裡林和大友探討了當年漫畫也未到達的境界:人類的科技不斷進步,野心不斷擴大,甚至以為可以創造神,就像神話中建造巴別塔的人一樣狂妄。但人類卻從沒想過當神真的創造出來之後的後果,就像現實世界中科學家製造複製生物卻不考慮後果一樣。沒錯,神的確是創造出來了,但神卻說人類才是這個世界之中最不應該存在的東西!這對於今天這個”科學創造一切”的世界無疑是一大諷刺,也是一大警號。而這裡也呼應了《AKIRA》中人類為了得到無盡力量的心態:為了追求超越人類認知的力量,但卻沒有能力去控制這種力量所帶來的惡果,所以捷古拉特、蒂瑪就像鐵雄一樣崩潰了。
  開創科技、使用科技,但不尊重科技,沒有強大的心靈去控制,結果就是反被科技所滅,在這裡手塚和林、大友的看法是相同的,但林和大友的看法更加深入,得出的結論更加震撼,而不是手塚那樣單單是機械對人類的仇恨,而是提升到『天譴』的境界。

機械人的無奈:貝羅和菲菲
  原創的角色貝羅和是大都會市派來協助俊作和健一的機械警察,而菲菲是救了健一和蒂瑪的機械人,他們的存在就是反映了機械人的無奈;他們不會反抗人類,只是默默的工作,但人類不但不尊重他們,更仇視他們,認為他們是威脅人類的存在,要消滅他們。
  雖然人類殘酷對待他們,但他們卻從未想過要反抗,對種種”忘恩負義”的行為只有默默接受,直到”神”要他們消滅人類時才向人類作出攻擊,但當命令者消失時他們又變回那個認真工作的機械人。在這裡林和大友以機械人的故事告訴觀眾:機械人並無善惡之分,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人類要他們做,所以人類對他們的恨是不合理的。
  科技帶給人類方便,但也要尊重科技,誠心感謝它們為人類所作出的貢獻,就像古時人類感謝上天賜予他們糧食一樣,不敬重為自身帶來方便的事物,最後只會自作自受。

反機械人的洛克:扭曲的親情
  作為雷德養子的洛克,最初登場時他只是一個仇視機械人的人,但他對於蒂瑪的執著卻遠超於此,他反對父親將蒂瑪推上去”神”的境界,並不是害怕失去以往的地位,而是怕失去父親,所以千方百計要殺死蒂瑪,原因就是要將這個搶走父親的人消滅。
  他一直要求父親成為”神”而不是由蒂瑪的原因並非是怕蒂瑪會脫離雷德的控制(當時沒有人知道蒂瑪變成神後會暴走),而是認為當上”神”這個榮耀只有父親才可以擁有而不是由一個機械人所取得,就算雷德從不認為洛克是他兒子也沒關係,但洛克卻一直認為雷德是他父親!為了父親洛克不擇手段,就算丟掉性命也沒關係,所以最後洛克才會捨命救父。這種感情和父母對孩子的親情並無二致;不管變成怎樣,也不求回報,父親就是父親,這是超越血緣和身份的感情。

不同種族的悲哀?健一和蒂瑪
  理論上男主角健一和女主角蒂瑪的愛情故事應該是最感人的,但因為主題根本就不在於健一和蒂瑪身上,林和大友為了不想這條愛情線影響主線的發展,所以只是簡單的交帶過去,變成典型的兩小無猜式愛情故事,不過這段故事卻絕對重要,因為關係到最後蒂瑪變成『超人』後對人類作出的判斷。
  健一喜歡上蒂瑪是沒有疑問的,但蒂瑪真的愛健一嗎?正如洛克問蒂瑪她的父母是誰蒂瑪答是健一,對蒂瑪來說健一就是她的父母,這世界唯一親近的人,情形就如小雞出生後會視第一個見到的生物為母親一樣,由於蒂瑪『出生』後第一眼見的就是健一,所以她也視健一為父母,對蒂瑪而言父母和男友都沒有分別,她只想永遠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而對於傷害健一的雷德和洛克自然討厭。
  而最後蒂瑪知道自己不是人類而是機械人時的憤怒不是因為他們玩弄機械人(上文提過了),而是因為她知道自己和健一是不同的!對蒂瑪而言,因為她以為自己和健一一樣是人,所以才可以在一起,但當她知道自己和健一根本不一樣的時候就會想:自己和健一根本不一樣,所以不可能在一起。所以她恨將她造成機械人的雷德,如果她不是機械人就不會有這件事,或者說如果雷德不造她的話她根本不會痛苦,也不會連累健一受到傷害。而所謂『人類要為玩弄機械人而得到報應』,所指的機械人不是其他,正是蒂瑪自己!
  而這種因為無法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的感情就像小孩子不想和父母分開而大吵大鬧沒有太大的分別,小孩子也會 討厭硬要他和父母分開的人。蒂瑪就在這種感情之下因為洛克的一槍而開啟了電腦中的設定:坐上寶座!當坐上寶座後蒂瑪的情感便成了『超人』對人類作出判斷的參考,因此便作出了人類對整個世界而言是不必要的「結論」。

兩個巴別塔:默片和動畫中的大都會市
  同樣是故事發生的舞台大都會市,其實默片中的大都會市比起動畫版的更有巴別塔的味道:邪惡、腐敗、冷漠,在那裡的人彷彿行屍走肉,終日沉迷享樂,那種末世的味道與其說像動畫版《Metropolis》,還不如說更像《AKIRA》中的東京:一個已經死亡的都市。而動畫版的大都會市雖然仍有著腐敗的地方,但情況並沒有默片中的嚴重,可以說還有得救。
  至於下層的亞特拉斯向上層的雷德發動政變就像默片中工人被機械人煽動而爆發暴動一樣,表面上是為了向當權者宣戰而發動攻擊的革命家,但實際上卻只是一群在當權者手中跳舞的小丑,最後淪為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

影音篇:

上層世界=默片《Metropolis》,下層世界=大友克洋
  其實電影第一個鏡頭那種刻意模仿古老電影因為影片品質不佳而產生的直線就是為了要營造出默片版《Metropolis》的味道。而劇中的大都會市主要分為上層和下層,上層採用相當沉重的色調,其灰暗和冷冰冰的調子和默片中的大都會市很接近,而美術監督平田透一曾擔任《機動警察電影版1&2》、《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的背景,製造出都市的冷漠是他的拿手好戲。而林和大友為了使作品保留了默片的感覺而採用CG制作捷古拉特,色調陰沉、金屬感極重、欠缺生命力的CG正正營造出默片中那個冰冷、腐敗、沒有人性的都市形象。
  而下層則是典型的大友式色彩:充滿活力的、強調視覺性的暖色調,紅紅黃黃的色彩是那種一看即知相當”大友”的色彩運用,大友的色調和上層世界的灰沉色調產生強烈的對比,也營造了下層的居民雖然生活困難,但卻充滿著強大生命力的感覺。

大友流的機械人
  看過《Cannon Hadder》、《機械人嘉年華》和《老人Z》的朋友都會很清楚大友那種獨一無二的機械人風格:強調機械人的”機械式動作”,以大量的小型機械結合成一超巨大的機械人,各種雖不帥不酷、但卻可愛到極點的機械小角色,在《Metropolis》大友這些成名機械人全部都有登場,對於喜歡大友的設計的朋友自然非常滿足。
  其中以菲菲為首的一堆地下層工作的機械人和救火機械人就充份表現出大友在這方面的才華,其中救火機械人那種由數以千個小機械人結合成一大機械人更是止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大友克洋設計,而那些被打壞或暴走的機械人,以及”皮膚”被燒毀的蒂瑪也看得出大友那種獨特的設計慨念。
  唯一格格不入的反而是貝羅,由於他雖然是機械人但造型卻採用手塚的漫畫設計,因而和以大友式設計的機械人世界就顯得很不協調,覺得怪怪的。

各種”復古”的鏡頭運用
  由於默片《Metropolis》是1927年的作品,所以林和大友在作品中大玩復古風鏡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那種黑色畫面中間的一個圓鏡頭,圈著目標物縮小再轉變場景的手法在黑白電影時代是很常見的手法。而一開始捷古拉特出場時的情景就和默片《Metropolis》一模一樣,而大都會市初次登場時的畫面則見於美國電影中,還有政變失敗後在雪地中的場景也很有西方電影的味道,再加上各種充滿舊式西方電影的畫面設計,使動畫《Metropolis》帶有強烈的美式風情,不大日本化。

”大友式”破壞美學大放送
  如有看過《AKIRA》的朋友都會對其中的破壞畫面深感震撼,就算如小品的《老人Z》都會見到那種”爆牆破壁”的破壞手法,這種磚頭滿天飛的破壞畫面也是大友作品的一大特色,這次動畫《Metropolis》那有可能不出現?而這些場景差不多全放到最後一場捷古拉特崩潰之中,先是”聖座室”崩潰,再是整座塔的崩解,那種驚天動地的崩塌有如世界末日般驚人,氣魄絕不輸《AKIRA》鐵雄破壞東京。

大都會最好的配樂當然是爵士樂?
  這次動畫《Metropolis》採用了大量爵士樂作為配樂,而且也用了美式流行曲和籃調作插曲,其中捷古拉特崩塌時更採用籃調巨星Ray Charies的經典名曲《I CAN'T STOP LOVING YOU》,而主題曲《THERE’LL NEVER BE GOOD-BYE》則是爵士歌曲,感覺上還真有點像《Cowboy Bebop》,不過《CB》的爵士樂偏向Bebop和Hardbop的曲式,而《Metropolis》則偏向大樂團的Swing風格,較古典。
  為何《Metropolis》要採用爵士樂作配樂?可能性之一就像當年手塚畫漫畫時要角色穿禮服一樣:大都會嘛,當然要有一些大都會專有的音樂,又有什麼比大樂團搖擺更能突出大都會的動感呢?不過我還有另一個想法:是因為林太郎和大友克洋也是爵士樂迷!林太郎甚至有份參與配樂的錄音呢!而我曾在某一爵士BBS中得知大友是爵士樂迷,其中一篇短篇的封面正是Miles Davis!
  不管是為了那個原因採用爵士樂,最重要的是:音樂用得好不好?音樂好不好?不算自己的興趣,平心而論,很好,音樂充滿都市味,而將《I CAN'T STOP LOVING YOU》用來配捷古拉特也很適當(有心的話可以找找這曲的歌詞,正好和健一的心情相呼應),而主題曲也很有味道,整體而言水準很高。
  但我一點不解:既然找來爵士歌手小林桂配健一的音,為什麼不找他唱歌?

如要選2001年最好的動畫電影...
  雖然我仍未將2001年公開的動畫電影全部看遍.直到執筆為止只是看了《千與千尋之神隱》、《Cowboy Bebop 天國之門》、《W XIII PATLABOR THE MOVIE 3》和《Metropolis》,而《Turn-A》由於是電視重新剪輯版,所以水準大慨心裡有數,而《櫻大戰 活動寫真》仍未看,但聽內容似乎無法和《千與千尋之神隱》及《Metropolis》,甚至比不上《Cowboy Bebop 天國之門》。即是說,去年對我來說最好的動畫電影候選是《千》、《Me》和《W XIII》三套,雖然我很喜歡《CBH》,但問良心這作品是無法和前三套相比的。
  而在這三套電影之中,《W XIII》是小品之作,主題和氣魄都比不上其他兩套,所以卻下。留下來的《千》和《Me》,論娛樂性是《千》高一些,不過由於內容都是過往宮崎老爹的東西,所以新意較少,也就是說,以我個人的看法2001年最好的動畫電影是《Metropolis》。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龍珠:大魔》—重整解構與融匯貫通的新一章 文:衛威溫

《屍鬼》的扭曲人性的恐怖 文:傑特

現代化Remake﹣《宇宙戰艦大和號2199》 文: 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