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異鄉〜《異國迷路》 文:傑特
2011年前半可算是「蘿莉季」,一連多套都是以蘿莉當主角。當然其中有好有壞,像《異國迷路La croisée》可算是其中的精品﹣你不會覺得是一套很偉大的作品,但真的很精緻。
治癒系監督佐藤順一
沒錯,在一眾出道三十年的動畫人之中,佐藤真的不是很有名,他不像很多後輩那麼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連他的門生如幾原邦彥、五十嵐卓哉、細田守都已經成了業界的大名牌時,佐藤順一的名字反而沒他們響亮。但翻翻他的作品名單就知其實名作一大堆,像《美少女戰士》的第一期監督(後才由幾原邦彥接手),《keroro軍曹》、《ARIA水星領航員》都是他的手筆。佐藤最擅長的是描寫女性角色的心理,以簡單的筆觸表現出角色的感情流動,在動畫界普遍粗支大葉的編劇中他是少數擁有表現出女性的溫柔特質的一位。
不過佐藤始終是拍低年向的作家成名,尤其近十年他主力訓練後輩、替幾位年輕動畫人如追崎史敏、紅優等年輕人當監修又或者畫分鏡,所以不是很內行的動畫迷不認識他不稀奇。但從ARIA又或者軍曹那種將小品生活拍得很舒服的本事,可見他厲害在於將一些很日常化的劇情表現在動畫之中。這次他其實也不是當監督,而專心地替之前拍過《守護蛋精靈》的安田賢司寫劇本、畫分鏡甚至還當音響監督。因此雖然掛著安田的牌頭,但所有觀眾都認為真正的監督其實是佐藤。
《紐約美女》法國蘿莉版?
這套由武田日向原作漫畫的《異國迷路La croisée》,故事是19世紀後半,少女湯音孤身到法國巴黎,寄住在一家鐵器工藝品店的故事。
就是這麼簡單?對,就是如此簡單。說到這類日本明治維新後女性到外國的故事,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大和和紀的《紐約美女》吧?不過和充滿大河史詩式、以描寫傳統日本女性如何去挑戰當時的社會文化不同。《異國迷路》是一個傳統的日本少女在浪漫巴黎生活的故事,沒有激烈的感情波動,也沒有精彩刺激的劇情,亦沒有愛得要生要死、又或者糾纏不清的多角關係。有的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女,孤身一人在異鄉努力,拼命地想溶合在一個法國都市小社區的故事。
由於同類題材有了《紐約美女》這套珠玉在前的名作,所以只要有看過兩套作品的人就不可能避免地拿來相比。兩套相同的都是以角色來帶動故事,但不同的是《紐約美女》真的是看著主角木乃花志乃勇不可擋地追求愛情和事業,所以光芒都集中在她身上,只要她一動整個世界都會跟著她動的恒星型主角。但這邊廂的湯音即使再活一百年也不可能去到志乃的境界(其實絕大部份的漫畫女角都做不到,各種意義上志乃都是『規格外品』),而且在動畫(漫畫因為仍在連載,所以只以動畫為準)的劇情中,湯音的異國奮鬥只佔小部份,反而更重要的是描寫孤身在異國的人的寂漠。
異邦人
在故事的前半主要是描寫湯音初到巴黎所面對的種種,例如生活習慣,食物,洗澡(法國人一般都不大洗澡,始終巴黎不像日本那麼多水源,即使有錢人也不容易消費得起),又或者看店以至社區交流,即使今天的日本人也不見得能夠適應,更別提上兩個世紀才進入明治維新年代的十三歲小女孩了。
而在這種適應的困難的同時,更重要是一個無助感,沒錯,奧斯卡對湯音很好,克勞德雖然有著典型法國男人的臭脾氣和固執,但基本上還是個善良和體貼的人。但不管二人如何關心湯音,但始終不是日本,對一個連少女也可能算不上的小女孩,孤身飄洋過海地去到地球的另一邊,生硬地用著不熟悉的語言(其實頭幾話湯音話不多是正是因為她的法語不靈光,只是動畫全日語對白所以很難發現這點),在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國度上生活,那種無助和孤寂是很大的。如果有在外國住過一段時間的朋友一定會了解這份感覺時什麼:不管你學校有幾位同學,也不管那裡的生活有多舒適,甚至可能是你夢中的生活。但夜瀾人靜之時,總會回想起香港那吵鬧的晚上,吃著雲吞麵又或者叉燒飯,和母親一起看那些低能的電視節目。
對於未在外國住過長時間的人,不會了解「思鄉病」其實真的很可怕,甚至筆者當年在札幌唸書時也有過這種「乾脆買張機票回港吃茶餐廳公仔麵,然後和朋友打機聊個通宵」的時候(當時曾在MSN對朋友開玩笑『叫開外賣唔該幫我叫多個黑汁牛扒飯,送去札幌琴似得架啦』),現在可是能用網路和香港的友人聊天的時代還會有這種想法,那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日本小女孩就更難受了。比起現實中的生活問題,湯音更需要學著忍耐這份寂漠。所以她不斷地要求工作,不單是因為她如果不工作在這個家就沒有位置,更重要是只有這種才可以讓她不去胡思亂想,能暫時壓下對故鄉的思念。在故事中湯音常提到自己的姊姊汐音,其實汐音就是她故鄉長崎的一個實體形像,只是以一個人來代表著整個回憶,類似的例子就是《鋼彈Seed Destiny》的真以妹妹的手機來代表著他失去的一切回憶。
兩個世代
故事除了湯音的異邦人生活外,另一個重點就是兩個世代的人的想法。
其實說兩個世代也太誇張,因為實際上年紀只差個幾歲,但卻代表著不同的價值觀:克勞德和卡繆這對小戀人,正正是十九世紀初的想法,卡繆作為富家長女,她必需要背起家族的未來,即使喜歡克勞德但也要面對成長後和其他有錢人結婚的命運,但克勞德卻因為自尊而不甘當貴族女人的情夫,結果二人不了了之,但雙方卻忘不了這段情,卡繆在遇到一個吉卜賽歌女時就透露出這種相戀卻不能在一起的痛苦。而克勞德則將這種感情化為對卡繆家族的百貨公司的仇恨﹣這點奧斯卡也曾當面指出,克勞德的所謂「敵人」其實只是一種對卡繆的感情的一種轉化,試圖以仇恨來抵消這份苦戀。
至於湯音和亞莉絲則是新一代,她們敢於向新世界進發,敢愛敢恨,不被家族所束縛,全力去擁抱新時代的少女。當然,她們能夠如此地自由自在是因為上一代替她們頂著世界。卡繆為了讓妹妹能過自由的生活情願自己接受那種生活,並強逼自己去適應,從她數次說「(這種事)做做的就會舒服了」就證明其實還是不舒服,不然她就不會用這種轉幾個圈的方式來抱怨了,但又可以怎樣?家族的重壓,妹妹的尊敬,在各種期待下她沒有勇氣去反抗。至於湯音雖然不像亞莉絲是有錢人,但想想一個普通日本家庭少女獨個兒跟一個法國老頭去外國,這份勇氣也真的很不簡單。相比起兒童組的勇於前進,反而年長的一點的二人卻想愛又不敢愛,既忘不了對方但又強裝堅強,這也成了故事的主題之一:以兩個不同的一對來反映老時代和新時代的差異。
氣氛重於一切
佐藤順一最厲害的不單是監督又或者編劇,而是他也是音樂監督,在這裡他以優美的配樂讓整套動畫多了一份浪漫的氣質。不過最精彩的卻不是電視上播放的集數,而是BD限定的特典4.5話,這話原創了一位吉卜賽少女在巴黎唱歌,然後被亞莉絲請到家中花園表演。這話不但埋下了克勞德和卡繆的故事伏筆,更重要是以歌聲來表現那種寂漠和無奈,一種明明就在眼前,但卻不能走在一起的痛苦。找來中島愛當這位吉卜賽女郎更是神來之筆,中島愛本來就很會唱慢歌,她歌聲中的感染力甚至比巨星型的May'n還要好,沒有一個觀眾看完這話不被卡繆那張強忍悲哀的木然表情所感動,再配上中島愛的歌眼淚就流下來了。
其他配樂當然也很精彩,不過最妙還是每一話的副題都找來一位法國人以法文唸出來,讓整套作品多了幾分浪漫。
治癒,但又帶著哀愁
由於之前的ARI被評為治癒系名作,所以這套作品很多觀眾也有著如此期待。但結果出來的卻不是一味的溫暖人心。反而被克勞德和卡繆這一對而感到難受,明知二人要走在一起的機會很低,但又總希望二人能有情人終成眷屬,結果反而是看得很痛心﹣特別是中後段卡繆登場那幾話,讓不少觀眾牙痕痕地大罵克勞德沒種,不敢去給卡繆幸福。
而這也是《異國迷路》的最大特色:他不是一味地看得舒服,而是看後讓人反思,也讓人對主角的愛情著急,這可比一味地甜甜的愛情更讓人長久回味。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