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哲學,人生道理?《心連.情結》 文:傑特
動畫的有趣在於,他可以無限制地表現任何想表現的題材,只要你想得出都能夠達到,而且運用各種手法把一些其實很深的題目帶出,讓觀眾看完後若有所得,像《心連.情結》就是這樣。
偽京亞尼?
如果不看制作公司,單看第一話的作畫和劇情展開,會被誤認為是京都動畫的作品絕對不足為奇﹣因為原作的插畫白身魚其實就是京亞尼的御用作畫師堀口悠紀子!她這幾年來差不多成了京亞尼的首席人設大師,像之前的《幸運星》、《K-ON!》、《玉子市場》都是她當人設,甚至《日常》、《冰菓》也有參與作畫監督等工作,不過這套動畫的制作公司是SILVER LINK.,京亞尼當然不會放手上大將給其他公司,所以就換來之前參與過《空之音》,也是有名的堀口悠紀子迷的赤井俊文擔任人設,而動畫也真的很有堀口的風格, 不說絕對會被騙到。
而監督名義上是大沼心,但動畫中卻完全感受不到他的風格,顯然他只是掛個名字當監修,實際由新人川面真也負責,但事後來看反而是好事,始終大沼心也是個人風格很強烈的類型,如果他來拍的話畫面表現反而會蓋過原作的故事,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本末倒置。
動畫包裝的思想
如果單看第一話,那這套和其他輕小說真的沒兩樣,都是幾個學生之間發生一些奇妙的事。故事的舞台私立星山高校文化研究部,五個一年生八重樫太一、永瀬伊織、稻葉姬子、桐山唯和青木義文只是普通的高中生,但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的人格和其他四人調換了,而這時一個自稱「風船葛」、以借了文化研究部的導師後藤的身體對五人說要對他們進行『實驗』,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超自然現像,五人的友情,愛情以至心理都不斷受到考驗⋯⋯
由於小說仍在連載,所以動畫只拍到心靈感應的部份,十七話包括了『人格交換』、『慾望解放』、『時間逆行』、『感情傳導』四件事件,每一次事件都讓五人帶來很大的麻煩,甚至差點人格崩潰,而故事就是五人如何面這種事件,並從事件中成長。
雖然主線是以這些奇妙的事件連起故事,但每一件事件其實都帶著一個命題,而這個命題有些是哲學性的,有心理學的,甚至是成長期的改變,還有做人的道理,每一章都以五人面對事件的反應來探討這些命題。當然,這些命題在各自的領域可能只是一些入門性的題目,但比起沉悶的文字,以動畫表現再加上真的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會更能讓觀眾明白命題下的意義,刺激反思。
『人格交換』
第一章的人格交換,相比起之後的事件其實算是容易的了,只不過是隨時隨機地在五人之間作出人格交換,但這卻帶出永瀨伊織的問題:由於母親不斷改嫁,為了在新的父親面對當「她想要的女兒」,所以她練成如何討好對方,當對方想要的角色的能力,久而久之反而忘了自己究竟是怎麼的一個人。而這件事讓伊織迷惘了:雖然靈魂被視為人的本體,但因為看不見,所以肉體才是確認一個人存在的重點,如果靈魂和肉體交換,那麼那個人是誰?如果伊織的靈魂換到太一的身上,而這時太一的肉體死了,那活在伊織身上的人是太一?還是伊織?人只能以外表來判斷,如果外表是伊織的話,那內在是誰有沒有意義?
這一章可算是簡單地探討人的存在本質,一如伊織所言,雖然靈魂才是人的重點,但你不可能知道那個人體內的靈魂是否就是那個人,搞不好其實是另一個,又或者以為是自己但其實並不是?這種哲學性地看人的本質如果單看哲學書的話還真的很難以解釋,但動畫卻很簡單明白地說出來,讓觀眾重新審視自我的存在意義,相當不容易。
『慾望解放』
第二次其實可算是動畫中最麻煩的一次事件:五人會隨時隨機地突然將自己心中的一些慾望表現出來,唯甚至因而打傷其他學校的學生,甚至差點再起不能。
在這裡,『慾望』的說法其實有問題,正確應該說是『衝動解放』,每個人都會有一種突如其來非常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但99.99%都會被理智壓下來,像街上被路人撞了一下,正常來說當然不會有什麼事,但有時被撞的人卻會無緣無故地生氣甚至想打人,而所謂『衝動解放』就是在這種突發生的情感表現下理智完全不能控制的情況。
由於這種衝動可以很可怕,所以五人都受很大的困擾,而且因為這種突如其來的衝動甚至傷害了朋友。故事表面的主題是朋友本來就是互相傷害的,太過穩當安全的交往法不見得就是好,究竟想解決問題還是不想傷害對方哪個比較重要才是問題中心,也就是說真正的心意才能壓住一時的衝動。而背後的主題是即使雖然人在任何時候都會有這種衝動,但這並不等於真的如此,而適當的虛偽其實不是錯,而是維持人與人交往的重要手段﹣不是任何時候都坦誠相見就是好朋友的。
『時間逆行』
第三件事則是時間逆行,五人在固定時間內隨機挑出太一以外的其中一位變回小時候,雖然記憶仍然保留,但身體、思考模式以及感情都會回到過去。
這件事由於最初只限於固定時間,所以勉強可以應付,但之後連時間都隨機之後問題就大了。而最重要是當四人變回過去時,連想法都變回過去的時候,當他們回復正常時,這種個性和想法的改變就困擾了他們:過去的我是這樣,現在的我變成這樣,那,究竟那個時候我的才是真正的我?如果將時間這點無視的話,一如某個說法「河水每一刻都不一樣」,人其實每一刻都不一樣,這一刻的我和下一刻的我其實是兩個人,那,我該如何面對之前的「我」?如果面對過去的感情?該逃避?還是整合?
這主題和某些作品描寫角色逃避過去的劇情有點像,但不同的是其他作品的角色在面對過去時,由於人格是現在的,所以他們會以現在的想法去面對,但如果連人格都會回到過去,那二者的衝突就很麻煩了。至於答案則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共同點卻是現在的自己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由無數的過去所組成,有了過去的自己才會有現在的自已,也因此現在遇到的問題回到過去反而能夠找到解決方法,因為問題不是現在才出現而是由過去一點一點累積而成,那回到過去找到問題的根源就有可能找到方法了。這和《假面騎士 電王》的主題「記憶」很像,都是以『有過去才有現在,沒有過去現在也不存在』為題目,只是電王想說的是『記憶』,而這裡則是『自我』。
『感情傳導』
作為動畫最後的事件,這次是五人隨時隨機地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傳給五人的其中一至多人,傳出的人會知道自己的想法被傳出去,但不知道誰會接收到,但接收的人卻會知道誰發出的想法。這件事最麻煩就是伊織:她本來就一直裝著其他人心目中的好孩子,而隨著之前的事件讓她漸漸表現出一個常見生於複雜家庭孩子的特質:陰沉,討厭與人交往,強烈保護自已。而事件中伊織那種陰沉甚至是帶點粗暴的性格傳給其他人,讓她崩潰了:她再沒有辦法演出其他人心目中的『永瀨伊織』了,甚至連對著一般人都無法再偽裝,變成一個脾氣古怪、冷漠、對一切莫不關心的人。
這一次的主題不是心理學,也不是哲學,反而是一種做人的道理:究竟是該完全討好對方?還是完全我行我素?伊織之前一直都是前者,但事件中卻完全變成後者,這種走極端的做法當然帶來很大的麻煩。直到最後姬子被捉之後伊織拼命去救她,這時她才想通其實沒有必要強逼自己走那麼極端,在完全討好其他和完全不管其他人之間其實是有很大的空間的,能夠做的地就做,不想做的就不要做不就行了嗎?
這其實就是『中庸』的一種解釋,在兩個極端之間如何找出一個平衡點才是最重要,而不是非黑即白地一是完全我行我素,不就是完全地偽裝。
刺激思考的作品
在輕小說動畫化已經去到亂七八糟的東西也能動畫化的今次,其實還是有一些真的有內容,有主題的作品的。而且比起之前其實不是輕小說而是正統文藝作品的《冰菓》,這套《心連.情結》則是以輕小說包裝,深入淺出地討論一些哲學,心理學以至人生道理,觀眾看完後會有所得著,但又不失娛樂性,做到雅俗共賞的地步。
雖然原作小說仍在連載,但動畫卻很成功地在『感情傳導』編結束,以伊織開始也以伊織結束,在故事上以太一和姬子交往作為主線的一個小結局,在主題上也以伊織的情況來有始有終地統一主題,收得相當漂亮。
所以,動畫真的不能以作畫取人:誰會想像到這麼一套「偽京亞尼」輕小說動畫竟然會有如此深刻的命題探討?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