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月, 2023 起發佈的文章

讓內心響起和聲——《Suite 光之美少女♪》 文:Bomb Dance

緊接《Heartcatch 光之美少女!(ハートキャッチプリキュア!)》的第八輯光之美少女《Suite 光之美少女♪(スイートプリキュア♪)》,所面對的壓力可說是前所未有。既然有了歷代評價最高的光之美少女《Heartcatch 光之美少女!》在前,觀眾們對《Suite 光之美少女♪》的要求自然不會低。可是本作的編劇統籌大野敏哉從未參與過《光之美少女》系列的製作,因此《Suite 光之美少女♪》於故事設定及發展上,對比起以往的《光之美少女》都是有相當大的出入,其差異程度甚至超越當年創新之作《光之美少女:幸福精靈(フレッシュプリキュア!)》。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差異太大,加上遇上日本311大地震,本作的收視不單是有史以來光之美少女收視最低的一輯,玩具週邊商品銷量也令人擔心(截止今年二月,NAMCO BANDAI對本作玩具銷量預測只有100億日圓)。話雖如此,乞丐倒是相當欣賞本作。 罕有的小品設定 雖然梅澤淳稔曾經說出「用傳說的樂譜的飛散音符等要素來當主題內容,是系列中空前的最大規模來描繪音樂」此等豪言壯語,但實際上本作是光之美少女系列中設定較小的一輯。「傳說的樂譜」爭奪戰雖然是兩個國家的鬥爭,但所謂的鬥爭也只是大調島(メイジャーランド)的Pretty Cure跟小調島(マイナーランド)的小調三重唱(トリオ・ザ・マイナー)之間的不流血音符收集戰。設定上當「不幸的旋律」完成後,也只會令人不幸,並未比得上以往光之美少女動輒毀滅世界或控制整個世界那麼嚴重。縱使故事及後提出真正反派另有其人,甚至最終頭目噪音(ノイズ)其實是打算石化所有人,可惜交代得太遲,本作未能逃出先前小設定格局的印象。 不過對比起其小品設定,本作的人物關係卻是光之美少女系列中數一數二的複雜。本作的首兩位女主角北條響(北条響)及南野奏(南野奏)雖然是青梅竹馬,卻是經常吵架。另一位女主角賽蓮(セイレーン)更於故事發展中多次游離於正反兩派之間。人物關係之複雜由此可見一斑。 如此看來,大野敏哉所構築的《Suite 光之美少女♪》,正是電視劇常用的設定,相信這也是本作令到不少以往光之美少女系列支持者反感的主因︰小設定令到觀眾提不起勁,人物關係複雜容易令觀眾混亂。 除此之外,本作再次突破光之美少女系列以往慣例。調邊亞子(調辺アコ)為光之美少女系列中現時年紀最小的Pretty Cure,只有9歲。另外賽蓮則是光之美少女系列第一位...

與觀眾鬥智?《Suite Precure♪》 文:傑特

 在經歷過《Fresh Precure!》的失利後,《Heartcatch Precure!》卻取得極高的評價,面對著好評不斷的前輩,作為第八代的光之美少女Precure系列《Suite Precure♪》,要如何突破前輩的光彩呢? 光美第六代 由初代的《ふたりはプリキュア》在2004年首播開始,光之美少女Precure系列就一直是東映在週日三套作品的尾關,由開始的戰隊到假面騎士(蒙面超人),最後則是光美,兩套特攝一套動畫貫穿起東映週日的玩具宣傳線,不過相比起戰隊和騎士,光美的歷史相對短得多,由首播到今天才八年,其中有兩套更是兩年番,相比起其他兩套一年一換,光美雖然踏進第八年但實際上卻還只是第六代而已。 雖然比起騎士和戰隊的歷史而言還是很年輕,但在這個魔法少女越來越少、風格越來越千奇百怪的現在,作為東映主打小女孩市場的動畫,光美卻嚴如成了「王道魔法少女的最後守護神」,而誇張格鬥的風格讓很多看熱血打鬥的觀眾也一起迷上,也因此不少日本女聲優都以參與光美的演出為夢想﹣她們很多都是成長在初代「格鬥魔法少女老祖宗」的《美少女戰士》年代,美少女戰士既然已經結束,就以當光美為目標吧!這和很多男聲優都以成為鋼彈聲優作夢想並無二致。 而這個為無數女孩子帶來夢想的系列去到第六代,還可以有什麼樣的變化? 前輩的壓力 本來說拍得長,戰隊踏進三十五年、騎士四十年可是更厲害,但他們不像光美那樣必需守一大堆有的沒有的限制:像不能賣泳衣和出浴、不能打臉和打肚、不能露內褲、發揚真善美等等等。而且戰隊每一代都可以找到各種古靈精怪的題材,不斷換總會找到新點子,而騎士由於觀眾年齡層比較大,所以能夠寫一些比較沉重的題材。可是光美能夠怎樣?王道五顏六色的女孩子和怪人打,散播夢想散播愛,多集下來真的什麼也玩過了,還有什麼新點子?尤其是不少觀眾可是由第一代看到現在,對光美的熟悉可能比東映的編劇還要深呢! 更頭痛的是《Suite Precure♪》之前的《Heartcatch Precure!》則證明即使依照東映對光美的限制,還是能拍出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能滿意的劇情,要故事有故事要深度有深度,有可愛的女孩和可愛的服裝,打鬥華麗刺激,甚至ED2更大膽地用上福音歌(Gospel)!以山田隆司、馬越嘉彥為核心的制作群證明即使是很王道的兒童向動畫,也可以拍出不輸任何動畫的優秀作品。 面對取得優秀成績的前輩,《Sui...

茶道?還是侍道?這是一個問題〜《戰國鬼才傳》 文:傑特

 一直以來談藝術的動畫都是小眾,因為音樂你還可以有聲音可以播,但難道你可以讓觀眾摸摸古董、欣賞名畫?誰要看廿三分鍾的藝術教室?不過少不等於沒有,像《戰國鬼才傳》就是這麼一套談藝術、論人性的動畫。 感謝NHK NHK作為日本公營電視台,相比起其他以賣廣告為主要收入的視視台,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收視壓力(因為「理論上」看NHK是要付錢的,只是很多人都不願意付錢罷了),也同樣地因為是國營電視,所以能播的影片限制比較大,不像其他電視什麼東西都敢播。因此NHK播的動畫往往都是叫好不叫座,雖然收視平平影碟不是很好賣,但評價卻相當地高,像之前的《彩雲國物語》、《精靈守護者》、《獸之奏者 艾琳》都是一般觀眾嫌悶,但卻得到相當高評價的優秀作品,從這來看也真的該謝謝NHK的「政治正確」。 而這次的《戰國鬼才傳》原作是在青年誌《Morning》連載的戰國漫畫,但劇情卻不是戰爭也不是冒險,而是一個遊走於武士之道和藝道之道的人的故事,這種題材如果不是NHK還真是沒人敢播﹣誰要看一個四十開外的大叔在研究茶道?不過動畫最大的賣點是老牌動畫人真下午耕一當監督,一個以拍槍戰動作聞名的動畫人竟然跑去拍文藝型動畫?真的不要緊嗎? 從茶道看戰國 《戰國鬼才傳》是以男主角古田左介的一生來看日本的戰國史。雖然這類似一個小角色來看歷史的手法很常見,但這裡不同的是古田左介並不是一般的小角色,而是日本茶道史上很重要的名人,身為戰國最有名的茶道人千利休的得意門生,由織田信長開始到大阪城末日為止,不但看盡戰國最風起雲湧的數十年,而且他本人也是成一家之言的茶道大師。他本人已經是一個傳奇,再加上他身邊都是歷史上的大人物,又怎可能不會成為一個有趣的故事? 不過雖然是以戰國為舞台,但實際上真正的戰鬥場面在三十九集動畫之中加起來可能還沒有兩話。這可能是動畫甚至漫畫史上最離奇的一套作品和主角:一個戰國武將在戰國時代,但談的卻是茶道、藝術、謀略和人性! 遊走在理想和現實之間 由於原作仍在連載,所以動畫便以千利休之死作為結束,也就是故事其實是雙主角:一邊是古田如何在身為武將的古田和茶藝之士的古田之間的遊走,另一邊則是不擇手段要將自己的茶道「寂WABI」發揚光大的千利休的故事。 古田作為一位武將但卻醉心於茶道藝術,比起戰場上立功更喜歡欣賞茶器,研究茶道,是名符其實的茶癡,是那種為了得到一件名器而不措拼命的程度。但他也清楚如果...

世代的傳承〜《海賊戰隊豪快者》 文:傑特

35年,作為一個數字而言其實有點不上不下,但由於之前平成假面騎士的十週年紀念《假面騎士Decade》(蒙面超人帝騎)引來很大的反響,所以東映在紀念戰隊的35週年推出類似的戰隊﹣《海賊戰隊豪快者》 因Decade而生的戰隊 雖然《假面騎士Decade》最後以近乎爛尾的形式結束,但不能否認這套作品的確是東映史上極具革命性的作品,那種可以借其他作品主角的能力戰鬥的點子不但新鮮,而且無需過往的主角登場,這對以真人演出的騎士來戰隊而言相當重要。既然騎士能玩那戰隊沒有理由不可以,這就成了三十五週年的《海賊戰隊豪快者》的構思由來。 不過,看起來很容易做到的到實際執行是另一回事。 DCD被罵得最多是雖然之前的騎士主角都有登場,但絕大部份都是山寨貨,只有Kiva、Blade、agito、Black是本尊登場,甚至agito的賀集利樹在劇場版1也只是一個幾秒鍾的背影,可謂超沒誠意。這當然關乎好幾位演員今天已經到得發紫﹣小田切讓和佐藤健早就宣佈不再演騎士,水嶋宏甚至已半退出藝能界。總不成其他不紅的就找回本尊但這幾個就代打吧?而且騎士的最大問題是每一套的結局都寫得很「死」,跟本沒有翻盤的可能。所以只能採用平行世界來交代。 不過單是這還不算太嚴重,最嚴重是整套DCD是採用類似《龍騎》那種騎士大戰作主線,完全沒有作為一個「騎士的承繼者」的感覺,反而像是硬搶其他騎士的能力,一如作品中指「騎士世界的破壞者」,DCD反而像是破壞了平成騎士的人而不是承先啟後的人,此外編劇換了又換,風格散亂劇本薄弱的問題一大堆,變成一套完全沒有統一風格的大雜炒。 戰隊的承繼人 看到了DCD的大失敗,東映這回找來曾寫《假面騎空我》和《特搜戰隊》的荒川稔久來操刀,而荒川在寫《海賊戰隊豪快者》時完全針對之前犯過的錯誤來修正:首先是盡可能找回本尊來演前輩,雖然也有些演員不能演,但因為戰隊人數多,五個演員總能找到一個來演,不愁找不到人。而且不單是由本尊來演,而且連角色的設定也依照當年的故事的發展而寫,像《電磁戰隊》的伊達健太就當了老師,《百獸戰隊》的獅子走則是獸醫,《忍風戰隊》的三人組則還是當忍者,而《超力戰隊》的星野吾郎更當了國際空軍的長官!這樣就能滿足當年的觀眾,也讓角色們更有血有肉,不是故事結束就算了,而是角色也會和觀眾一起成長。 由於戰隊不像騎士般每次都是獨立世界觀,所以第一話就來一個傳奇大戰,讓所有戰隊一起衝向殘虐大軍...

雷聲大、雨點小、一如所料〜《最後流放-銀翼的飛夢-》 文:傑特

GONZO讓人又愛又恨的原因是他們有時會拍一些完全意味不明的東西,但又會拍一些野心很大的東西,反而主流用來賺錢的東西拍得最少。像這次《最後流放-銀翼的飛夢-》又是很典型GONZO的動畫。 死過番生、死不悔改? 筆者以前也曾在這裡罵過GONZO這家公司:不是說他們老拍爛片又或者制作水準惡劣,而是這家公司明明擁有相關當優秀的動畫制作人員,也經常制作出優秀的動畫。但公司卻老拍一些不但沒賣相也沒藝術價值的怪動畫,又或者成本超高但賣錢能力卻成疑的動畫,像《羅密歐X茱麗葉》和《BLASSREITER》你不能說這兩部是沒有誠意的動畫,制作也極之認真,但顯然這不是可以賣大量週邊的動畫,或者影碟可能賣得不錯,但真的夠填補制作費嗎?而週邊也不會很好賣那投資者自然不會再付錢給GONZO拍下一套動畫,那當然很不妙。如果一年只有一套的話還不算過份,又或者像SUNRISE大公司可以分散投資也可以。但GONZO本來就不是很有錢,可是在於007年竟然同時拍了《羅密歐X茱麗葉》、《風之聖痕》、《地球防衛少年》、《爆炸頭武士》、《龍鳴》這幾套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動畫,只有一套《瀨戶花嫁》好賣又有什麼用?這種一年只拍一套賣錢動畫其他都是拍一些自己爽的東西,搞得差點破產又怎能怪人? 不過也算他們命不該絕,雖然海外市場發展失利,創辦人村濱章司以至一堆制作人員外逃,但隨著母公司GDH和GONZO合併而逃過倒閉的命運。本來經過這麼慘烈的故事他們好歹有點學習能力吧?但去年他們復活的重點作品竟然是一套紀念公年成立二十週年的動畫《最後流放-銀翼的飛夢-》,而且又是大規模大制作但看不出賣點在哪裡的幻想冒險作。雖然公司復活是好事,但一來就是這種花錢如流水的動畫,但好不好賣卻沒人知道,果然世上是有些人是從不在歷史中得到教訓的﹣之前吃了那麼多苦頭也一點都沒學乖... 二十週年的大作 《最後流放-銀翼的飛夢-》是十週年紀念作《最後流放》的正統續篇,從初次發表是在東京国際アニメフェア來看,可以推想這套作品主打是歐洲市場。事實上之前的《最後流放》在海外的評價並不差,因此GONZO以此作為發展歐美的動畫市場完全可以理解。而從作品的高質素畫面來看他們對這套作品是相當有信心的。 雖然名義上是以上一輯《最後流放》的兩年後的世界為舞台,但實際上連起兩輯的角色只有迪歐和塔琪安娜等前一輯的配角。故事也和上一輯沒有關連,而以亞迪斯聯邦和杜蘭王國的戰...

鬥智變威能大戰〜《未來日記》 文:傑特

很多話題作都有一個毛病:開始時由於找到一個相當精彩的點子,因而很快就取得讀者的注視。但作者卻沒有辦法去駕馭這個好點子,結果中段開始越來越擺爛,最後不是草草收場就是超展開爆局,像《未來日記》就是其中典型。 『龍騎系』漫畫 在開始談《未來日記》時,得先搞清楚一種創作的表現手法。所謂『龍騎系』和《寒蟬鳴泣之時》的作者龍騎士07一點關係也沒有,這裡指的是《假面騎士 龍騎》的一種表達手法,即所謂「大逃殺」模式,角色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內作大混戰,直到最後的勝利者則能得完成夢想的機會。這種表現手法最初成名於小說(後改為電影)的《大逃殺》,不過將這種故事手法引進動漫界最早得到成功的卻是《假面騎士 龍騎》,而因為這套作品證明即使是如此沉重的故事模式還是可以帶到動漫界並取得成功,之後像《Fate/Stay night》就是走這套模式的表表者。由於其影響如此地大,因而筆者習慣將這種故事手法稱為「龍騎模式」。 「龍騎系」最大的特色包括:戰鬥沒有規則可言,所有參賽者都可以是敵人,但也可以和其他參賽者聯手戰鬥,但最終因為勝利者只能有一個,所以即使好友也不得不互相撕殺。由於戰鬥是如此地殘酷,所以得到的獎賞也必需要非常巨大,大到足以扭曲人性下殺手。而反過來為免遊戲變成持久戰,所以必需要有時間限制,一但時間到所有參賽者甚至整個世界都會滅亡,因為不論是為了獎賞還是為了活下去,所有參賽者都只能拼命。而這種故事模式最大的賣點是一眾參賽者在一個極端扭曲的環境人所產生出來人性的展現,除此之外由於沒有任何規則可言,所以各種謀略對戰亦是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從這些特色可見,《未來日記》絕對是『龍騎系』作品中的典型﹣但,不等於是最好的。 先讀大戰 《未來日記》的故事無疑很吸引:男主角天野雪輝是個不愛和人溝通,每天都拿著一只手機不斷地將身邊發生的事記下來的中學生。在某天他幻想中的神宙斯給雪輝一部手機,而這部手機能夠自動記錄未來發生在雪輝身邊的事,對於變相擁有預知能力的雪輝當然覺得未來是一片光明。但沒想到只要擁有這部能夠記錄未來的「未來日記」手機,就必需有義務去參加一場「未來日記」擁有者的戰爭,只能打敗其他十一人才能成為神。而當雪輝被第三號參加者襲擊時,神秘的少女我妻由乃出現,並合力打敗第三號,而由乃則是另一個參加者! 整個故事就是以雪輝和由乃一起打敗其他參加者的故事。故事中最關鍵的未來日記雖然擁有預言未來的能力...

異色的純愛故事?《謎樣女友X》、《黃昏乙女》 文:傑特

比起少女向的戀愛故事,少年向明顯要麻煩得多:既不能太婆媽老套,又要有新意思,既要滿足少男的思春期妄想但又不能太低俗,總之麻煩多多。那麼《謎樣女友X》、《黃昏乙女》能否成為一套好的少年向戀愛作品? 電波系?《謎樣女友X》 所謂「電波系」者,即是作出一些一般人完全不明所以,甚至解釋之後還是一樣不明白的行為。本來電波系是指會讓人發狂的一種存在(源於1981年東京發生的連續路人殺害事件,犯人宣稱收到電波指示而殺人,情況就像外國的連續殺人魔說收到『上帝』指示殺人相似),但用下來已經變成一種次文化的存在,意思也漸漸變成一種完全無法理解的行為和語言等等。像之前《電波女與青春男》雖然離真正的電波系可能還有一些距離,但也算是一例,歌曲方面最有名的應該就是ジン《反逆之魯路修》唱的OP「解讀不能」了,至於大槻賢二的歌中常有一些宗教、狂氣、沒有條理的歌詞,因此也被視為電波系的歌手。 表面上《謎樣女友X》是很典型的電波系作品:男主角椿明是很平凡的高校生,某天鄰座轉校來了一個頭髮亂糟糟、每天上課都在睡大覺,而且還流到一桌子唾液的怪女孩。好奇的明舐了卜部的唾液一下,發現竟然是甜甜的,而不久之後就病了,卜部去看椿時再給他舐自己的唾液,竟然神奇地病好了,原來這竟然是椿明的唾液上癮症狀!為了讓椿「止癮」,卜部每天放學後都會以手指將自己的唾液給椿舐,而就這樣開始了二人的愛情故事。 從這個展開再加上那些意味不明的夢景,整個故事真的電波得不得了,特別是很多地方都用上了類似弗洛依德的夢解釋理論,再加上卜部古怪的行為,以及故事採用近於七八十年代的舞台,難怪很多人一看就以為這是電波系漫畫了。 少女本身就是謎 不過只要看下去的話,就發現其實女主角卜部美琴其實並不很電波,雖然平日好像完全搞不清她在想什麼,但一臉無表情之下的卜部其實是個很單純的普通少女,成績不錯運動亦好,雖然興趣的剪紙是比較冷門的興趣但也不到電波的地步,不喜和其他人交往而且不修編幅讓她給人一種「怪女孩」的印像。但當和明交往後她少女的一面便漸漸地流露出來,而且有時還會有突如其來的大膽行動,但本質上是一個老實、單純的平凡少女。 勉強說是「電波」就是她有一種特殊能力,就是能從唾液之中感受到對方的感受,反過來對方也可以從她的唾液中感受到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像卜一不穿內褲時椿舐她的唾液就立即噴鼻血了。更誇張是如果卜部受傷的話舐唾液時會連傷口亦會同步化。由於這種能力...

「さぁ、海賊の時間だ!」﹣《猛烈宇宙海賊》 文:傑特

雖然佐藤龍雄監督拍過不少動畫,但很多觀眾還是只記著他的代表作《機動戰艦》和《宇宙星路》這兩套。偏偏之後他一直都沒再拍科幻系作品,要直到2012才一口連連拍兩套作品《猛烈宇宙海賊》和《輪迴的拉格朗日》。 「溫和」的硬派科幻監督佐藤龍雄 佐藤龍雄、大地丙太郎和櫻井弘明這三位因《小紅帽恰恰》而為人所知的動畫人,雖然他們不像谷口悟朗又或者新房昭之這種大名半邊天的級數,也沒有岸誠二、水島努那麼受歡迎,甚至即使名氣最大的佐藤也有好一般日子沒有當監督。但三人在動畫圈中卻一直保持相當的名聲,而且也都是有著個人風格而不隨波逐流的好手。 而三人之中以佐藤最有名,因為他初當監督就一連拍了幾幾套經典之作《飛翔吧!伊莎美》、《機動戰艦大和撫子》、《學園戰記無量》、《宇宙星路》,而除了《飛翔吧!伊莎美》之外其他三套都是科幻動畫,他那種獨特的溫和氣質配合科幻向的題材能產生絕妙的效果,再加上科幻細節上的認真考證都構成他在動畫迷中的優秀評價,而他對設定的認真使他被歸類型硬派的科幻動畫人﹣但從他的風格來看卻很難將二者聯想起來。 不過自從《TOKYO TRIBE2》之外佐藤卻有好幾年沒有再拍動畫,甚至也要去到《BASQUASH!》才重新擔任系列構成,而再要等到2012年才重回監督寶座,還一口氣連拍兩套作品《猛烈宇宙海賊》和《輪迴的拉格朗日》。由於《輪迴的拉格朗日》他只擔任總監督一職,所以佐藤一身兼監督、系列構成、劇本甚至是分鏡多職的《猛烈宇宙海賊》才算是他個人的作品。而從他一個人負責那麼多職位來看可見他對這套作品有多大的期待。 不是『迷氣裙海賊』? 一直以來佐藤龍雄都以拍原創動畫聞名,但這回卻跑去改編笹本祐一的輕小說《迷你裙宇宙海賊》,但明明是改編卻又不用原名,而改了一個《猛烈宇宙海賊》,那是搞什麼鬼? 其實只要看過動畫就知道了:雖然原作是打著「女子高生當海賊」為賣點,但動畫版卻顯然不是走賣肉賣殺必死的路線,而是一套表面是女子高生大冒險,但骨子裡卻是硬橋硬馬的科幻作品,如果用回小說版的名字的話,一定會給觀眾誤解這套又是那些二三流的廢萌動畫,但沒了迷你裙三個字只有宇宙海賊又好像太那個,更不能叫「宇宙海賊茉莉香」吧?又不是夏羅古!結果標題就改為以可愛的字體寫《猛烈宇宙海賊》,雖然整套作品其實也不覺得怎樣「猛烈」,但總比叫迷你裙好吧?此外動畫在拍攝時原作只是去到小說版第三本,接下來的一定得原創,為免原作的讀者...

公式有病、制作暴走〜《非公認戰隊 秋葉原連者》 文:傑特

 近幾年東映真是致敬致不停,最先是《假面騎士 Decade》,然後是《海賊戰隊 豪快者》,甚至今年的《假面騎士 Fourze》又是四十週年致敬,如果連《假面騎士 OOO》的一千回播放的話,還真是年年有紀念。可能因為太多致敬,讓制作組開始有點腦筋不正常,竟然來一套《非公認戰隊 秋葉原連者》,來個徹底大暴走。 超級大騙局? 作為第三十五週年紀念的《海賊戰隊 豪快者》,在吸取之前《假面騎士 Decade》之後修正錯誤,終於能在一眾戰隊迷甚至連非戰隊迷之間取得巨大的成功,只是由於海賊戰隊本身始終是拍給小孩以至少年觀眾,有很多向老戰隊迷致敬的橋段既不能玩又或者玩了也不懂。東映的制作人日笠淳說為了滿足一些已經年過二十甚至三十的老戰隊迷,也滿足東映想開拓高年齡層的玩具買家,所以便想出一個只針對成年、而且還要是戰隊迷的特攝企畫,而這就是《非公認戰隊 秋葉原連者》。 從選擇秋葉原作為舞台就看到這個企畫真的『宅』得可怕,再加上劇中劇的《にじよめ学園ズキューーン葵》,以及東映少有深夜特攝番,一整個都是宅到不行的惡趣味企畫。雖然東映希望這個企畫能開拓年長市場,但從故事中真正吸引只有那個「萌萌射手」的手槍,而三個戰隊變成的「巨大之力」也不覺得會有多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只有一季要用來賣玩具顯然不夠(作為賣玩具的動畫必需要有最少半年甚至一年的份量,才能達到洗腦般的宣傳效果)。所以很有理由相信這個企宣稱的「開拓年長市場」云云,只不過是提出這個企畫的人(可能就是荒川稔久)用來哄騙東映高層通過這企畫的說詞。 為什麼要騙東映高層?因為如果說出真相的話保證整個企畫一定會被八手三郎(東映特攝企畫組的集體筆名)否決!因為從作品的內容來看,整個非公認戰隊根本就是幾個戰隊制作組在海賊玩得不過癮,所以將一堆梗拿過來再惡搞一番。但世上哪有一間公司的高層會願意拿錢給部下自High?但打著「開拓市場」這頂大帽子那就容易多了。 特攝老手大集合 既然這個企畫本來是因為海賊戰隊而生,所以核心人物亦自然是海賊的兩位主編劇:荒川稔久筆者在之前談東映的編劇時已經說過了,香村純子比較年輕但也有寫炎神、天裝和海賊三套。而監製日笠淳由1999年的救急戰隊開始差不多年年有份的老手監製。但有趣的是監督田崎龍太雖然早年也有拍戰隊,但近十年差不多只拍假面騎士,而且上一次東映的深夜特攝《Sh15uya》也是他拍的,即使鈴村展弘近幾年也拍了好...

「正義」的判斷﹣《ZETMAN》 文:傑特

 在《Fate/Zero》中衛宮切嗣一直以數量作為他執行「正義」的準則,也就是為了救大多數的人而犧牲少數的人。但,正義就是如此單純的數字決定嗎?在《ZETMAN》問的就是這個問題。 異色的美少女畫師桂正和 對於絕大部份的漫畫迷,桂正和可算是美少女畫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於畫女性肉體的彈性和質感,以及衣服緊貼著肉體所帶出的性感可謂無出其右,而且比起走傳統日系風格的同行,他擅於將漫畫的畫風和真實女性的身體結合,產生一種既寫實但又有漫畫感的角色。而比起後輩如大暮維人,桂正和並沒有那種分鏡混亂的毛病,在好幾位將漫畫當成畫集來畫的漫畫家之中,他處理動作場面很有一手,再加上描寫角色的心理變化以男性還要是少年漫畫家而言相當不俗,使很多人認為他就像後輩的赤松健、矢吹健太郎那類美少女漫畫家。 但如果年紀夠大的漫畫迷,就會知道桂正和的出成名作《夢戰士》是一套不折不扣的日系特攝風變身英雄漫畫,而他畫的短篇《Shadow Lady》則是結合是西方的畫風和日系的處理手法。這顯然是因為桂是一個人超級特攝迷,再加上他亦是蝙蝠俠的發燒友,所以他的特攝向作品結合了美式和日式的風格,再配合他的SF情意結,讓他創作出來的變身英雄有著結合美日風格的特色,再加上受到雨宮慶太、寺田克也、竹谷隆之以至菲澤靖的影響,使他的作品既有無出其右的日系美少女、但又有美國風的黑暗變身英雄、卻又有生物感十足的敵方怪物,多種不同的元素融在一體,讓桂正和成了漫畫界很獨特的存在。 而這次《ZETMAN》桂正和放棄他最能賣錢的SF美少女戀愛故事,而畫他最想畫的東西,就是美式變身英雄的故事。 沒想過能動畫化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漫畫家的最大夢想就是自己的作品動畫化,不論是一種虛榮心還是現實的版權費問題,動畫化始終是絕大部份漫畫家畢生追求的目標。但當《ZETMAN》動畫化時桂正和卻表示他打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讓這作品動畫化!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整個《ZETMAN》打從一開始就是不打算和電視呎度妥協、畫一套他自己心目中的黑暗英雄的故事!由故事一開始ZETMAN和高雅的對決開始,到很多人都擔心動畫化後如何表現的複製高雅事件,在漫畫前數卷都是一大堆黑暗的內容:強姦、獵奇殺人、怪物、以及完全否定傳統的正義道德論等等。這些內容即使是日本動畫的呎度也是很難通過的,所以當《ZETMAN》動畫化時就連桂自己也嚇了一跳。 為什麼要畫一套近乎沒可能動畫他的...

窺探的欲望〜《Persona 4 the Animation》 文:傑特

 作為《真.女神轉生》的延伸創作,Persona系列可算是最成功的例子,不過好的遊戲不見得就是好的動畫,尤其是故事時間長達一年的《Persona 4》到怎樣拍才能同時滿足遊戲玩家和一般觀眾呢? 遊戲動畫化之難 相比起將動畫變成遊戲,反過來其實困難不少,即使像Tales系列動畫化的表現也是教人搖頭,FF更不用說了,DQ更是除了名字外沒一樣是相同的。如果連AVG的戀愛遊戲改成動畫也經常出事,那故事性相對較弱的RPG就更困難了。 而《Persona 4》除了一般RPG動畫化必需的主角身影太薄弱、故事性不足之外,還有遊戲其實是橫跨一整年,要如何在動畫上表現時間的變動但又不能拖,以及處理大量commu(遊戲拿取不同屬性的persona就得和不同角色交往,當到達一定程度就能拿取該角色的commu使用該屬性的persona)的支線故事都是很頭痛的問題。再加上雖然岸誠二監督在之前的《瀨戶花嫁》、《天體戰士》甚至是《神樣Dolls》都有很好的表現,但這回又是不一樣的情況,能不能兼顧搞笑、劇情和戰鬥是另一個大問題,所以很多觀眾在看第一話時相當擔心。 幸好,在第一話播出OP「Pursuing My True Self」時這些擔心都一掃而空... 近乎完美的改編 上文提到要將遊戲拍編成動畫有很大的難度,而《Persona 4 the Animation》的難度就更高了,不但要滿足遊戲的玩家,但又不能變成只有玩家看才爽但未看過的頭霧水,到底要如何同時滿足兩方面的需求呢? 首先動畫基本上是完全照著遊戲的時間來推演,由男主角鳴上悠(遊戲可改名,但隨著動畫以及格鬥遊戲《Persona4 The ULTIMATE in MAYONAKA ARENA》採用鳴上悠之後,這已成官方主角名字)到達稻羽市開始,到第二年的三月二十一日悠離開為止,基本上是照著遊戲的時間來推進。雖然看來很長但由於動畫不需要拍主角打怪升級的部份,只拍劇情當然比較省時間。而制作組最聰明是在場景切換時加入了如遊戲般的日曆推進!不但保留了遊戲的味道,也方便觀眾知道該段故事發生的時間,而不會出現跳來跳去變得混亂的現像。 其次是同類作品主角基本上不用打雜魚就直跳打首領,當然在時間上會省很多但就變得很草率。在P4A則是主角一邊打雜魚一邊帶動劇情,像救雪子那一話故意讓悠和陽介去打雜魚,千枝單獨衝去救人而遇到Shadow化的自己,這樣既可以...

青春友情!《假面騎士Fourze》 文:傑特

 作為平成「第二個十年」的假面騎士(幪面超人),繼《假面騎士W》取得大好評後,相對較保守的《假面騎士OOO》評價比好壞參半,而第三套《假面騎士Fourze》又一次大擔創新,結果又如何呢? 重回創新 相比起有很強烈「世代傳承」意味的東映戰隊系列,假面騎士系列則較沒有這種沉重的包袱,由開山第一作的《假面騎士 空我》至今,制作人和編劇或多或少都想在這個老牌的系列中帶出新意思,而不是死守傳統拍著改造英雄大戰秘密組織。不過當去到《響鬼》時卻發現玩過頭,創意是很夠了,但故事主線含混不清,劇本散亂不用說,娛樂性和玩具銷售都不理想,結果後半得大換血才勉強收到尾。 經過這一役後東映決心走回傳統的變身英雄路線,但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大慘劇,《kabuto》簡直不堪入目,《kiva》不知所云,《Decade》被罵到臭頭,反而是加入很多動畫元素和哲學探討的《電王》卻是叫好又叫座。而當拍完十週年紀念號的《Decade》後東映高層發現與其刻意去拍一套「賣錢的騎士」,還不如放手讓制作人和編劇去發揮,去創作一套優秀的作品還較容易成功。而《W》就是在這種想法下找來三条陸處子下海寫特攝劇本,結果一舉成功。而去到《OOO》東映想回到平成中期的騎士風格,但東映高層的「玩具戰略」卻害死小林靖子,那套硬幣系統搞得整個劇本差點崩壞,盡管在主題的表現和角色的描寫一點也不遜《電王》,但中段的散亂則受到不少觀眾的批評。 既然回到平成中期不如預期,那就再次投進大創新的道路上吧!據聞在《Decade》的校園編時風評不錯,此外也受到美國青春校園電影大師John Hughes的影響,所以決定來一套以學園為舞台的騎士作。而踫巧2011正正是第一位太空人尤里.加加林上宇宙的五十週年,所以便想出一個同時結合了宇宙和青春校園的奇妙組合的故事,也就是《假面騎士Fourze》。 承繼W的Fourze 為了要拍一套和前人不同的騎士,東映大膽起用中島一基作主編劇,本身為舞台劇編劇的中島最有名的動畫作品就是《天元突破》,由於之前在《W》也寫過兩話,可能因而得到東映的信任吧?不過為免出現像《劍》和《響鬼》前期過份相信新人而暴走的慘劇,東映也安排三条陸再加一個長谷川圭一幫手。有趣是名義上中島是主編劇,但實際上有四成的劇本都是三条寫的,再加上長谷川的八話劇本,也就是中島實際上只寫了一半的劇本。 看到這種劇本分配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整套《Fou...

超能力百合麻雀 《咲-Saki-》、《咲-Saki-阿知賀編 episode of side-A》 文:傑特

雖然以麻雀為題材的漫畫很多,但絕大部份都是青年誌甚至是在麻雀雜誌連載、給成年人看的漫畫,但《咲-Saki-》卻一反傳統將百合美少女和麻雀結合在一起,竟然還真的給他成功了? 麻雀漫畫之難 麻雀和圍棋作為一種很傳統的遊戲,相比起其他競技而言是很難將其畫成漫畫甚至是動畫的,因為即使橋牌由於玩家法相對較簡單,一般人即使看不懂也不致於完全不明白,但如果一個半小時有一小時是看著兩個人在對局,而沒有任何動作槍戰甚至超能力,你想香港人可以看下去嗎?很難吧? 對,不論是麻雀、橋牌還是圍棋,這都是相當「靜」的遊戲,甚至即使《花牌情緣》的花牌競技也有很大的動作部份,但打麻雀一般而言也真的很難搞什麼特殊的模式,總不成每一次都像《賭博墮天錄》那樣搞出一堆希奇古怪的規則來打生死麻雀吧?單是要將一樣內行人看很爽、但門外漢一整個無聊的遊戲變成漫畫甚至是動畫本身就已經很困難了,要拍得好更是困難,尤其是當你針對的不是特定的、有相關知識的人而是一般讀者就更麻煩了。 而更頭痛是日本麻雀相比起香港又或者台灣的麻雀都是規則超多,五花八門的吃糊,希奇古怪的算番方式等等都足以讓不懂麻雀的人敬謝不敏,單是要讓他們明白已經很難,更別提是畫得有趣了。所以 《咲-Saki-》和《小泉麻雀傳說》都是採用了很誇張的手法來表現麻雀,一如《小泉麻雀傳說》的作者大和田秀樹說『要讓完全不懂麻雀的人也會覺得有趣。』,所以便加入一大堆政治惡搞梗,還有各類超乎想像的打法﹣只是,十三張白板真的可以算是一副吃糊牌嗎?這跟本就是詐糊吧?至於用血將二索變成七索根本就是耍老千嘛!最神是這套作品還要在麻雀雜誌連載呢! 由於大和田秀樹一直以來都是被認為屬「有病」的那類漫畫家,所以這套作品先壓下不管,回到這回提到在《YOUNG GANGAN》連載的《咲-Saki-》,以及在《月刊少年YOUNG GANGAN》的《咲-Saki-阿知賀編 episode of side-A》。 超能力麻雀傳說 就像大和田秀樹為了讓不懂麻雀的讀者也一樣覺得有趣,小林立在畫《咲-Saki-》時也踫到同樣問題,而且他更頭痛的是連載的雜誌是普通的漫畫半月刊,而不是一本麻雀雜誌。要怎樣才可以吸引那些連一副牌有幾隻都不知道的少年人看下去呢?小林立採用了經典的《足球小將》又或者《網球王子》那種手法,就是將麻雀整個超級化,或者更直接就是超能力化。 由一開始解釋宮永咲那種打牌「正負分0」的技...

文學系推理〜《冰菓》 文:傑特

 對一般人而言,所謂推理不離開偵探、警察以及最重要的,死人。但沒有這些元素是否不能成為推理、或者說不能夠成為「有趣的推理創作」?《冰菓》就是要打破這種迷思,以事實證明,沒有這些也可以是很有趣的推理作品。 傳統中的不傳統 由於金田一、柯南實在太有名了,所以對於不常看推理創作的朋友而言,很正常的以為推理創作就是偵探去查案。事實上這類所謂「新本格派(注)」可算是日式推理的主流,不論是金田一那種傳統派,又或者綾辻行人在《Another》大玩敘述性詭計來欺騙讀者,基本上都是同一套系統。而因為太多作品沿襲這套模式,所以讓讀者以為推理小說就是該如此,甚至有「沒有人死的推理小說太沒趣了!」的說法。 至於反其道而行的則是《海貓悲鳴時》那種手法,重點不在於找出誰是兇手,而是找出「人可以做到」,至於誰是兇手則不在是重點。這種逆向推理又或者所謂「水平思考」遊戲,由於主題並不是找出誰是兇手,而且故事中的角色和讀者得到的情報是相同的,所以不會出現敘述性詭計那種利用文字又或者畫面來故意隱私暪情報的問題,不過相比起傳統的推理小說而言要難寫得多,印像中也真的只有《海貓悲鳴時》是採用這種手法,算是相當冷門的模式。 至於《冰菓》理論上是傳統的推理,但他幾乎完全不符合所謂的「新本格派七原則」﹣沒有死人、絕大部份都不是密閉空間、偵探要到事件之後才登場但卻不會進入案發現場、犯人的範圍可以大至整所學校的師生和入場者!而最特別是:偵探的推理不等於就是事實!因此雖然在歸類上還是傳統的推理小說,但實際上卻有很多地方都和傳統的不一樣,可謂異色之作。 校園式海貓? 《冰菓》的作為米澤穗信的成名作,他並不打算寫傳統的血淋淋推理,而是將推理結合在生活之中,主角不再是名偵探,查的也不再是殺人罪行,甚至很多跟本不是罪行,而主角的推理有時是為了找出真相,但更多時候只是一個遊戲:就像19話男主角折木奉太郎和千反田愛瑠在部室中聽到一個廣播,就以這一段話來推理背後的意思,二人只視這為一個智力小遊戲,而找出來的假設則無需要去證實﹣或者說,故事中絕大部份的推理其實都是無從證實的,像冰菓事件其實是四十五年(小說所在的時間是2001年,動畫則改成2012年,因此冰菓事件就由三十年前變成四十一年前,算是改動較大的地方),即使奉太郎找到當年的人證,但那是否真的就是事實的全部?大火的真兇是誰?沒有人知道,但也不重要,只要奉太郎推理出一個無人可...

成人的感情世界 《夏雪密會》,《萌菌物語Returns》 文:傑特

其實筆者決定將這兩套作品放在一起時真的頭腦了很久,因為除了女主角都是大原沙耶香之外其實兩套作品真的風馬牛不相及,但,這兩套又能和其他作品放在一起談嗎?結果就只能以「女主角是同一聲優」這種很馬虎的理由硬塞在一起了(汗 中午主婦式韓劇?《夏雪密會》 雖然戀愛是動畫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但像《夏雪密會》這種風格的卻是極之少見。首先男女主角都是成年大人已經很少見,即使是男主角葉月亮介也廿二歲了,而女主角更是未亡人。其次是雖然同類設定已經有一套《相聚一刻》,但好歹《相聚一刻》還算是偏向少年風格,也有不少搞笑劇情。但這套卻完全是中午主婦會看的韓劇格局:男主角葉月亮介因為情迷花店老闆娘島尾六花,所以跑去打工並向六花展開追求,但卻發現六花身邊有一神秘男子,原來該男子就是六花的丈夫島尾篤,可是篤現在卻只是一個綁在花店不能升天的幽靈⋯⋯ 像不像中午「師奶劇」?青年愛上未亡人結果和幽靈前夫成為三角關係,而且中段篤更上了葉月的身上,以葉月的身份和六花再續未了緣。這類劇情有夠熟口熟面了吧?但這套不是放在下午的主婦劇場,而是深夜的動畫noitaminA頻道!雖然這個頻道的動畫一貫另走偏鋒,而且常有意外驚喜,但出事的機率亦很高,不過這回竟然將師奶劇動畫化也真是太偏鋒了些。想想,如果這套不是起用大牌聲優,而且監督又是以拍《薔薇少女》、《Red Garden》的松尾衡的話,可能第二話就已經被判了死刑了。 奇妙的三角關係 這套作品雖然未到起用最少聲優出演的極限(《四疊半神話大系》第十話只由一個淺沼晉太郎就說了廿三分鐘!),但不論角色還是聲優都十分之少,如果連出場機會不多的姐姐和路人的前店員也算在內的話才五人,但實際成八成以上的時間都是三個角色之間的故事:葉月的中村悠一和六花的大原沙耶香,再加一個篤的福山潤就這樣演了十一話。雖然三人都是第一線的聲優,但日本動畫的聲優費其實並不高,再加上這套作品也沒什麼動作場面,所以說省錢也真是相當省的了。 雖然設定相當老套,但作為三角關係又相當妙:理論上葉月追求的六花曾經有丈夫,但現在是未亡人,所以不算是第三者,但篤這個地綁靈卻又真實存在而只是六花不知道。這就變成兩男在六花的視線外的鬥爭了,而更混亂是當篤符在葉月的身上時去追求六花,那六花算不算是外遇(即所謂NTR,即是「自己的女人被對方睡走了」)?篤本來就是她的丈夫,那她和丈夫發生關係很理所當然,但發生關係時篤用的卻是葉月...

老貓燒鬚﹣《攻殼機動隊SAC SSS》,《009 RE:CYBORG》3D 文:傑特

 作為Production I.G的招牌人物,神山健治拍每一套作品都被視為日本動畫界的一件大事,也因此讓很多人誤以為他是無所不能的萬能監督。而這次他挑戰的兩套3D動畫《攻殼機動隊SAC SSS》,《再造人009》證明了: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 《攻殼機動隊SAC SSS》3D劇場化 其實《攻殼機動隊SAC SSS》並不是新作品,這套本來是放在電視上的一個特別編,作為《攻殼機動隊SAC》第二部的延伸劇情,不過P.I.G卻要神山將這套影片變成3D放到電影院上映﹣這很好理解,始終《攻殼機動隊》是P.I.G的代表作品,既然要推出3D動畫自然得拿他們的招牌作吧!但一時三刻要再寫一個新故事跟本不可能,而且以神山那種對劇本的要求近乎神經質的挑剔,要寫一個一百分鐘之內可以說得完整的故事可能要用上五年時間,這當然不切實際。所以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將之前的電視特別編加入3D特效,然後掉到電影院當成全新制作的劇場版,既可以有一套招牌大作能夠作頭炮,也不用花上好幾年時間重新畫,制作成本低但拿出來又夠響亮,一舉兩得﹣更別提最初《攻殼機動隊SAC SSS》就是想拍一套劇場版而制作(不然有可能花上三億六千萬去拍一套只有一百分鐘的電視片嗎?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才「屈就」放到電視上,現在只不過回到最初的構想而已。 畫公仔畫出腸? 雖然名義上是3D,但絕大部份的動畫其實都還是舊畫面,也就是說其實真的3D部份也只是一些電子腦內的畫面如通訊之類,以及最後素子入侵「傀儡廻」那一段,以及補充一些畫面而已,其他的還是之前的畫面。 不過這倒不是大問題,本來這套作品最初就是以拍成劇場版為目標,所以制作水準高得嚇人,即使現在拿出來放上大銀幕也絕不失禮,到處都看到P.I.G那種高密度的精密作畫,即使這已經是2006年的制作但今天看來還是有不輸任何動畫公司的第一線制作,所以也真的不需要花太多工夫重裝,因為本來就是超高水準的作品。 不過也因此實際上真正的3D部份並不多,套筆者的說法就是「偽3D」,絕大部份的時間都沒有任何3D效果,不過以一套最初完全沒有3D想法的作品而言這還是可以理解的,總不成再花上過億日元全部重拍吧?現在只是補一些鏡頭當然比較省工夫。但也因此對於已經看過的觀眾而言就沒什麼吸引力了。 至於補的鏡頭除了OP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最後解迷的一段素子眼中的快速影像變化了。當時是沒有這一幕的,因此很多觀眾對「傀儡...

名不符實⋯⋯?《人類衰退之後》,《戀與選舉與巧克力》 文:傑特

 一般來說單看動畫的宣傳甚至是官方照,有經驗的觀眾就能知道動畫是賣什麼,因為正常動畫的官方圖就必需具備足以讓人知道作品定位的資訊。可是也有一些是不看劇情是不知道搞什麼花樣,像《人類衰退之後》,《戀與選舉與巧克力》就是典型「欺騙觀眾」的動畫。 封面詐欺? 如果只看標題和官方圖片的話,你會以為《人類衰退之後》是一套童話,而《戀與選舉與巧克力》則是典型到不行的美少遊戲改編的一般向動畫。後者的話,是的,畢竟原作本來就是一套不怎麼樣的二三線美少女遊戲,動畫化能有什麼看頭?至於前者如果知道原作者田中羅密歐的黑暗風格的話,也會想到不可能如此普通地來一套單純的童話故事。特別是《人類衰退之後》的監督和編劇組合是之前拍過《瀨戶之花嫁》、《天體戰士桑雷德》、《神樣Dolls》的名搭檔岸誠二和上江洲誠,就已經有心理準備這不可能是一套正常的作品,只是,沒想到去得那麼盡⋯⋯ 充滿惡意的童話 《人類衰退之後》 原作者田中羅密歐雖然小說界的作品不多,但在成人遊戲界他可算是和虛淵玄並列的名編劇,不過比起名成利就的虛淵,田中羅密歐則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的類型,在同業以至內行的玩家之中得到極高的評價,但遊戲既不好賣個人的收入也不穩定,所以如果不是對成人遊戲有相當認識的人就大不會聽過這名字。 而這次改編的也不是遊戲而是田中羅密歐寫的小說《人類衰退之後》,這套作品名義上算是童話故事,以人類的文明退化到中世紀左右,主角作為舊世紀的人類,擔任調停官和新世紀的人類「妖精」交流的故事。如果單看插圖又或者設定真的很有童話故事的味道,而動畫也保留這種可愛的風格,甚至連色彩都很童話風,但當看完第二話那個「雞飛跳涯」的場面後,就會明白這並不是「發揚真善美」的童話、即使退一萬步當成童話好了,也是充滿黑色幽默、惡意笑話和諷刺毒針的童話⋯⋯ 以童話諷刺現實 動畫頭兩話一來就是一堆處理過的肉雞佔領工場反抗人類,諷刺所謂「勞工革命」可算入木三分。然後則是拿腐女來惡搞的「同類誌」事件,所謂「文藝復興」根本就是腐女復興吧?如果對同人界尤其是BL同人有認識的保證笑到想死,而第四話就是狠婊商業漫畫那些為炒作人氣而亂搞劇情的做法,再配上Y的「腐女向少年漫成功方程式」,完美地一擊刺中所有同類漫畫的死穴。而第七和第八話則大玩平行世界和時間旅行梗,不過因為這一話實在太複雜,所以別說小孩即使成年人也不是每個都能看明白玩了幾多同類題材的梗。不...

尤有餘韻〜《坂道上的阿波羅》、《夏色奇蹟》 文:傑特

 一套成功的小品,不能一味是吃飯睡覺的劇情,如果在簡單的劇情中能夠帶出一點情感和意義,就能讓整套作品有如美味的咖啡,久久留有餘香而不散步。而《坂道上的亞波羅》、《夏色奇蹟》雖然方式不同,但都能夠帶出這種感動。 爵士樂的青春故事﹣《坂道上的阿波羅》  《坂道上的阿波羅》 是一套在小學館漫畫誌《Flowers》刊載的作品,本來這類漫畫在日本多得數不清,即使拿了小學館漫畫賞也不見得能增加多少名氣。畢竟,小學館的作品本來就不是動畫公司又或者贊助商的首選。而這套作品更加是集合了不受歡迎的一切要素:七十年代、爵士樂、青春校園故事,除了一點點的BL味可能會打動腐女的心之外,其他都不是熱門流行的要素,更別提即使賣BL在這個重口味的年代也輪不到這套作品吧? 但這套作品卻在宣佈動畫化時捲起一陣熱潮,為什麼?就是因為在宣佈動畫化時打出制作人員:監督是渡邊信一郎,而音樂是菅野洋子!不大擅忘的朋友都會記得《Cowboy Bebop》這套作品,一套將音樂、影像結合得完美的宇宙冒險活劇,而且更融入很多爵士樂的要素,而這套作品正正是渡邊信一郎和菅野洋子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則是《Macross Plus》,那種迷幻電子音樂結合著影像的演出即使今天來看還是很大膽)!雖然《Cowboy Bebop》橫掃日本各大動畫賞,在歐美也取得大成功,但二人之後卻一直未再合作。所以當宣佈二人參與《坂道上的阿波羅》時就已經未演先轟動。 不過《坂道上的阿波羅》和之前二人合作的兩套動畫都很不同,既不是空戰三角戀,也不再是宇宙冒險活劇,而是一個發生在日本六十年代的佐世保,兩男一女之間的青春少年故事,而連著三人之間的就是爵士樂﹣一種在當年是最流行、最酷的音樂。 六十年代的歲月 故事由男主角西見薰轉學到九州的佐世保市,不論個性還是外表都是文弱書生型的少年人,卻在新學校認識了個性粗枝大葉的川淵千太郎,以及他青梅竹馬的少女迎律子。因被千太郎挑釁而彈起爵士鋼琴,開始了既平淡但又激情的高中歲月。 故事所發生的舞台並不是廿一世紀的日本,也不是莫明其妙的異世界,而是六十年代尾的佐世保,為什麼? 六十年代是二十世紀最火紅的年代:美國正處於越戰年代,反戰、學生運動、黑人民權運動、還有爵士樂、搖滾樂等等各種政治音樂和文化衝擊的年代。而日本則是美日安保條約、學運最火紅的年代,像故事中的桂木淳一去了東京就捲入了學生運動的熱潮,甚...

運動服部救世說〜《輪迴的拉格朗日》 文:傑特

 2012年可算是佐藤龍雄的豐收年﹣先是因「大人的事情」而壓在倉底的《猛烈宇宙海賊》重見天日,而擔任總監督(掛牌?)的《輪迴的拉格朗日》亦上映, 一時之間佐藤龍雄成了很熱門的動畫監督。 XEBEC的良心之作? 作為Production I.G的子公司,XEBEC的動作並沒有像P.I.G那樣被認為是品質保證,甚至反過來經常出現一些作畫崩得相當誇張的例子。另外比起走硬派路線的P.I.G,XEBEC倒是拍了相當教人直搖頭的爛萌番,不過也因為相對而言較接近商業市場,所以拍一起用來騙錢的東西也臉不紅心不跳。 不過雖云比較從俗,但XEBEC每一兩年倒也拍一些相當有質素的作品,像《蒼穹的戰神》、《英雄世紀》都得到相當高的評價,而拍萌番如《潛行吧!奈亞子》、《大小姐×執事!》亦比想像中來得好,可算是一家相當平均的動畫公司﹣由好作品、不錯的作品到大爆死的作品也有。 而這次《輪迴的拉格朗日》在制作上應該算是好作品的一類,首先是實際執行的監督鈴木利正之前拍過《英雄世紀》、《神曲奏界》和劇場版的《蒼穹的戰神》,雖然不算很優秀但還算有板有眼,而系列構成的菅正太郎一直以來都是P.I.G和BONES的主力編劇之一,雖不是很有名但也算是身經百戰了,再加上掛名監督的佐藤龍雄,以及和日產合作設計劇中的機械人,整個企畫看來也算蠻像一回事,所以很多人未看之前已經有一種想法認為有可能成為機人動畫邊緣化下的一股新力量。 不過看下來雖不到教人吐血的程度,但不少地方卻是滿不是味兒,甚至有種半調子的不痛快感。 友情衝突下的鴨川 教事以日本的鴨川市為中心,兩個外星國家不約而同地以這個小地方展開一連串的衝突,鴨川的平凡少女京乃圓,和萊伽利特的蘭以及敵對勢力的德.海梅托里歐的麥波三人一起面對著兩個星系國家的紛爭,三人想辦法讓兩國和好,但在背後其實隱藏著黑手,而這個黑手其實關乎著二萬年前曾讓地球差點滅亡的「輪迴」事件,而當事件漸漸往好的方向前進時,突然一個急轉彎進入讓地球毁滅的一危機⋯⋯ 基本上《輪迴的拉格朗日》走的路線是主角無意之中被圈進一場國際紛爭之中,而因為三人娘正好代表三個勢力,再加上兩國的首領又曾是好友,因此整場紛爭就變成一場其實可以私人解決、但結果卻變成兩國在鴨川的正上方宇宙展開的國際紛爭了。 相比起其他同類作品,《輪迴的拉格朗日》的格局要小得多,制作組並不打算寫另一套《英雄世紀》這種史詩級架構,而只想...

PANZER VOR!!〜《少女戰車學院》 文:傑特

 筆者已經也曾說過好幾次:每一年總有一兩套動畫是超出最初預料地大熱,像《K-ON!》、《IS》都是這類。而在2012年秋番這位幸運兒就是《少女戰車學院》﹣但和前二者不同是這套卻是硬派的戰車動畫。 戰車版《咲》? 一套沒有漫畫也沒有小說的原創動畫,制作公司又是一家小公司,而水島努雖然有過成功的例子如《侵略!花枝娘》但也有過《another》這種失敗的例子,而編劇吉田玲子也不算是最紅的編劇。而這麼一群人來拍《少女戰車學院》,最初真的沒有人會對這套動畫有什麼期待﹣說一開始就認為會成功的如不是記憶擅自修改就是在騙你。 而動畫一開始也真的沒什麼特別:主角西住美穗來到大洗學園,本來因為心靈創傷而逃避戰車道,但卻被學生會長又進半逼地扯回戰車道的世界,和一群完全不懂的新兵(無誤)開始這種所謂的「大和撫子的運動(笑)」⋯⋯。 怎樣?像不像《K-ON!》又或者《咲》?不但美穗很像宮永咲,甚至連姊姊是敵人這一點也像《咲》內的宮永姊妹,再加上讓人吐槽個沒完的大量設定如戰車道、巨大學園艦,以及隨街都可以檢到戰車回來的劇情,其吐槽點簡直多得數不完,也很自然以為又是一套拿戰車來包裝的無謂萌番。筆者當時還想如果能達到《強襲魔女》一半的水準就謝天謝地了,甚至想過三話都沒表現就放棄掉,時間寶貴嘛! 只是沒想到不但沒有放棄,甚至去到最後成了追看得最勤的一套作品,而且各方面的表現都超乎所料的超高水準,別說是小公司,即使很多大型動畫公司的年度大作也沒這種水準,絕對讓人拍案叫絕的作品。 以戰車包裝的寫實競技動畫 《少女戰車學院》單看最初兩話的話,大概可以想到是幾個戰車宅以美少女包裝來宣揚個人惡趣味的作品吧?但骨子裡卻是制作組以戰車道這種架空的競技比賽,來拍一套古風的寫實競技動畫。 首先相比起同樣以二戰為賣點的《強襲魔女》,這裡的角色並沒有刻意採用歴史人物為原型,最多也只是以某些真實存在的人物作為角色的名字的典故。但該角色和真實的人物卻近乎沒有關連。如西住美穗的名字是來自二戰日本的軍神西住小次郎,排球部的成員以日本女排隊的代表來命名,自動車部的則以名賽車手的名字命名,不然就是所謂「靈魂名」、也就是取一個喜歡的名字來代替真名如歴女隊,但都沒有所謂的角色原型的。其次是雖然所謂的戰車道很扯,但如果一般的War Game放大的話其實一點也不特別,所以觀眾也不會有一種太脫離的感覺。 但最重要是除了一些演出效果如被...

天才與凡人〜《櫻花莊的寵物女孩》 文:傑特

很多人對J.C.STAFF很感冒,認為他們是「原作破壞者」,事實上他們也真的拍了好幾套很不怎樣的作品。但別忘記經典的《少女革命》就是他們的作品,《虎龍!》是經典相信也不會有太多異議,只是他們不像《櫻花莊的寵物女孩》那麼不幸⋯⋯ 背負「原罪」的動畫? J.C.STAFF和其他動畫公司不同,他們的問題不是作畫品質參差,而是劇本水準參差,尤其是拍有動作成份的作品好幾套都慘不忍睹如《魔法禁書目錄》、《零之使魔》系列、《緋彈的亞莉亞》、《君吻pure rouge》、《魔劍美神REVOLUTION》以至一些其實原作本來就不怎麼樣的如《大神和七個同伴》等等。由於他拍爛的往往都是原作相當有名的作品,所以造成一種「JC專改爛」的印像。但如果翻一翻他們的作品名單,就會發現如上面提到的《少女革命》、《虎龍》,還有《笑園漫畫大王》、 《極上生徒會》、《蜂蜜與四葉草》、《後天的方向》、《大正野球娘》、《等待夏日》、《女子落》都得到很高的評價。 或者說,JC比起拍一些主流的萌動又或者輕小說,更擅長拍小品、以描寫細膩感情變化為主的作品,在某個意義上JC其實和被吹捧得很厲害的京亞尼一樣,都不以拍大規模大制作的動畫為強項,而以拍劇本細密精緻的作品見稱,尤其是JC在這點上更明顯。所以《櫻花莊的寵物女孩》可算是他們最擅長處理的劇種,可惜的是很多人一看到這家公司的招牌就不看先開罵,甚至連很無謂的如把原作的白粥改成人參雞,又或者畢業禮中刪掉唱國歌這種小事都拿來吵,讓觀眾的焦點全都拉到一些無無謂謂的地方去,這可算是很不幸的事。 但如果扣掉這些其實是無風起浪的吵鬧之後,《櫻花莊的寵物女孩》可算是繼承了JC那種精緻小品的優良傳統,並且發揚光大。 以戀愛包裝的感情劇 《櫻花莊的寵物女孩》如果單看介紹的話還真是很不吸引:男主角䄂田空太因為收留貓咪而被趕出宿舍,結果只能到能養貓的櫻花莊暫住,由於櫻花莊一直被認為是「怪人集中地」,所以最初空太一直都想搬回一般宿舍,但沒多久舍監的千石千尋要空太去接她的表妹椎名真白,而隨著空太遇上這名像是不吃人間煙火的少女開始,他的人生就改變了⋯⋯ 真的,如果只看頭兩話的話,故事真的很沒看頭,這類宿舍住的全是擁有特殊能力的怪人的故事真的數也數不清,再加上男主角身邊又是一堆美少女,再加一個肉食系花花公子型學長,你能數得出類似的動畫和遊戲有幾多套嗎?而且從作品名就擺到明真白是女主角,那就連愛情線...

宮崎駿所處的動畫年代 文:傑特

 不,這裡不打算再為宮崎老爺歌功頌德,這已經有太多文章去談他,再來也沒什麼意思。所以筆者打算以他拍的經典作品的時間,看看那時有什麼動畫,業界有什麼變化 由於進入2000年之後已經算是現在,所以歴史只去到1999年為止。 魯邦三世 卡斯特羅之城:進入寫實的世界 由於這套作品是宮崎替東寶拍的,而且也不是原創作品,所以比較少人提到,但肯定是宮崎駿在日本一炮而紅的作品,以一個初登監督之位的人(其實之前的《高立的未來世界》已經開始執導,只是掛著“演出”名義而已),拍出了有口皆碑的優秀作品,而且還得到動畫常的大藤信郎賞。而其分鏡、演出手法也成了當時的動作制作的教科書級範本。 在1979年,動畫界正處於一個世代交替的年代,代表傳統的科幻動畫開始沒落,取而代之是富野喜幸(由悠季)的《機動戰士鋼彈》,這套本來是以針對《宇宙戰艦大和號》而開拍的作品,雖然最初上映收視不佳而被腰斬,但之後反而捲起大熱潮,之後拍出的三部劇場版也大受歡迎。由那時開始機械人動畫不再是傳統的巨大超機人打宇宙侵略者,而是戰爭的兵器,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以及反思戰爭的理由等等。 當宮崎開始他的傳說時,富野則拉開了動畫史的新一頁,把整個大潮流轉去另一個新世代。 風之谷:新舊交替之間 風之谷上映的1984年,不但是經典的預言式小說《1984》的年份,如果是籃球迷的話這更是一個神話級的年度(有興趣的話可以翻翻歴史,看看1984年的NBA新人名單有幾位進了名人堂)。至於日本嘛,則是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 動畫方面,雖然寫實風的機械人動畫已經出現,像被視為「超時空三部曲」之一的《超時空騎團》,介乎於傳統的超機人和創新的寫實風的《雷射戰士》,亦有後來成為《五星物語》的前身的《重戰機》,還有充滿異色味道的《機甲界加里安》。這是一個沒有一個主流派系的年代,每一類動畫都有市場,但都算不上是主流大系。 另外桂正和一炮而紅的《夢戰士》也是這一年登場,再加上《北斗之拳》,這是日後被視為「少年Jump王朝」的第一期,由這時開創了長期十多年的Jump獨霸天下年代。 值得一提是已知最早的動畫OVA在這時出現,像《我係小忍廉 永遠的One more》就是最早的OVA之一,而且《青之體驗》則是暫時已知第一套成人動畫OVA。  天空之城:漫畫誌年代 雖然《風之谷》是宮崎的第一套獨立制作,但對很多人來說《天空之城》才是宮崎一躍成為世界...

玩得夠爽!《戰姬絕唱SYMPHOGEAR & G》 文:傑特

 當然,看一些認真制作的動畫如《進擊的巨人》是很滿足,但看到一些正經八百地惡搞的其實也滿爽的,如《戰姬絕唱SYMPHOGEAR》就是一套制作組認真地暴走的搞怪系動畫。 打歌的企畫 最初音樂品牌Elements Garden的上松範康和遊戲公司Witchcraft的金子彰史想拍動畫其實只是為了打歌,簡單就是類似《Macross F》那種模式,其實近年這類企畫可不少,《Macross F》當然是大成功,老牌課金大作《idol master》自然也是代表,而擺明因為《Macross F》而找河森來拍的《AKB0048》,以及有很重和偶像大師對著幹的意味的《LoveLive!》都是有名的例子。 看到這一大堆打歌向動畫,上松也想來一套,但因為自己不是動畫制作人所以想做也做不成,直到在一次酒會上遇上金子彰史之後二人一拍即合,然後跑去找King Record的三嶋章夫,三嶋被他們的熱誠打動,而且也感覺到有著和《魔法少女奈葉》不一樣的熱情在,以及之前三嶋也和金子合作過,所以通過了企畫。 邊唱歌邊打怪 而從三嶋認為這個企畫和《魔法少女奈葉》有不一樣的熱度,就知道這套作品和《idol master》又或者《LoveLive!》不一樣,歌曲很重要但不是劇情主體,甚至主角也不是偶像,而劇情是主角得到變身之力,以唱歌提升力量來打怪獸云云。 這也算是本作最有趣的地方,最初的企畫本來是主角變身戰鬥時背景BGM播歌,這樣比較合邏輯,但第一部的監督伊藤達文卻誤解了企畫的意思,以為是邊唱歌邊戰鬥,結果搞出了這種模式,不過金子和上松卻覺得很有趣,結果就起用了。而更過份(?)的是高山南在錄音室時突然興起提出「直接在錄音室唱歌如何?」,而她也真的一次OK。結果這成了本動畫的一大特色,每個聲優在配音時如果要唱歌就真的要即時唱出來。當然像高山南和水樹奈奈這個級數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但其他人就慘了,即使日笠陽子本身已經有豐富的唱歌經驗也累個半死,而其他「戰姬」除了悠木碧之外都有相當的歌藝,但也聽得出茅野愛衣和井口裕香其實唱得很拼,甚至fripSide的南條愛乃也好不了多少。但有趣的是歌藝一向都不怎樣的悠木碧雖然一般唱歌並不好,但在這裡她那種擅以角色的身份唱歌的技能卻大派用場,尤其第二期她就真的唱得很熱血。相比起其他聲優和角色歌有一定距離,反而碧的歌卻讓觀眾覺得「哦!響在唱歌!」的感覺,可算是意外驚喜。 不過...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Happiness Charge 光之美少女!》 文:Bomb Dance

 《Happiness Charge 光之美少女!(ハピネスチャージプリキュア!)》是光之美少女系列第十一部作品,也是光之美少女十週年的紀念作。筆者起初由於第一集出色的表現,因而對這部作品充滿期望。無奈故事一路發展下去,卻讓筆者一次又一次失望。到底這部作品是如何由一開始的大好形勢,到後來卻一轉直下呢?(注意︰本文內含有大量劇情內容,未有觀看過本作的讀者,可能會因為本文減低觀看本作品時的趣味,敬請留意。) 往績良好的製作班底 還記得一年多前當《Happiness Charge 光之美少女!》公佈主要製作群名單時,筆者已經有相當期望。監督長峯達也可說是東映Animation中新一代監督中最出色的一位,不單前作《光之美少女:甜蜜天使(ハートキャッチプリキュア!)》叫好又叫座,而後來負責的《ONE PIECE FILM Z》也是《ONE PIECE》暫時史上最賣座的劇場版。至於編審成田良美就更不用懷疑其能力,作為光之美少女系列的全勤編劇,是光之美少女製作班底的靈魂人物,同樣由成田良美擔任編審的前作《Yes!光之美少女(Yes! プリキュア5)》更是筆者暫時評價最高的光之美少女動畫。雖然從另一方面而言,成田良美已經在光之美少女寫了十年劇本,可能會欠缺驚喜,不過由於她的往績,當時筆者還是有一定信心的。至於角色設定佐藤雅將也不是新手,不過單看《Happiness Charge 光之美少女!》角色設計就明顯過份簡單,欠缺讓人驚艷的感覺。 《Happiness Charge 光之美少女!》有一些創新的設定,比如是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的光之美少女,戰鬥不再只局限於日本,而光之美少女也成為了少女們憧憬的對象,甚至有電視節目以光之美少女為題材。筆者對於這類設定沒有預設立場,最後還是要看作品能否發揮。其他方面的設定包括打倒敵人後可以取得新的變身卡牌,讓筆者聯想到《光之美少女:甜蜜天使》的心靈種子設定,而儲滿卡片收集本則可以達成任何一個願望,就令筆者想起《Yes!光之美少女》魔法心願PDA(ドリームコレット)。 相當出色的開始 故事一開始提及藍天王國公主白雪姬(白雪ひめ)為了拯救被幻影帝國支配的藍天王國而被迫成為光之美少女,可惜由於能力不足而屢戰屢敗。地球之神蔚藍(ブルー)為了令白雪姬有同伴幫忙,因此把光之美少女的道具愛的結晶交給白雪姬。一向怕陌生人的白雪姬隨手把愛的結晶拋出,結果打中了愛...

從《寄生獸》研究作品主題論述的表現 文:傑特

 作為一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作品,《寄生獸》在內行的漫畫迷中有著極高的評價,但可能因為畫面過份血腥,一直未能動畫化,直到2014年才動畫化,讓這套有一段時間的名作重新得到應有的重視。 動畫的成功在除了把舞台變成廿一世紀之外,基本上和漫畫一樣,盡可能保持其本來的面目,亦自然保留其故事以及其主題。 主線與主題的分別 在開始討論《寄生獸》在主題的表現手法前,先解釋一下主線和主題的分別。 主線者,就是指故事的核心故事線,有些作品有明顯的主線,但也有些是不明顯甚至沒有主線,像搞笑系作品很多都沒有主線故事,愛情系作品的主線自然是男女主角(或男男、女女,總之就是和愛情有關)的愛情故事,至於冒險系則更是什麼花樣也有。當然,有時候即使有主線但隨著故事發展而不知飛到哪裡去的例子一大堆,也有一些最初沒主線但越畫越劇情向,最後反而出了一條很重要的主線故事。 至於主題則是作者想籍作品表現出的一種東西,有時是想法、有時是一套理論、甚至是一種哲學性的命題。雖然有主題的作品多數都會有一個明確的主線故事,但二者其實沒有要必關係,有時主線是作為表現主題的手段,但也有只是商業要求,作者必需要在這個主線下表達他的想法。像東映的特攝作品幾乎都是企畫班負責的,編劇並沒有權決定主線劇情的大要,但優秀的編劇還是能在這個限制內加以發揮,寫出她們想要表現的主題。 以重要性來說,主題真的可有可無,有主題固好但沒有的也不是問題,而主線在一些作品類中有沒有亦可以,但有些作品卻是不可或缺。 以《寄生獸》為例,他的主線是泉新一和米奇遇其他寄生獸戰鬥的故事,而主題是「人能不能和非人互相了解」。 老掉牙主題的表現 其實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作品描寫「人與非人的互相了解」了,有時是擬人性的動物甚至是物件,有時是不同種族之間的互相了解,像《假面騎士555》的主題就是人與幽冥使徒能否共存,甚至機動戰士Seed的主題也是人和調整者的了解並共存,甚至暴走得很嚴重的《東京喰種》一開始也是想畫這個,算是一個歷久不衰的主題。 這個主題的優點是兩族的衝突,如何讓他們互相了解並達到並存不論是主題還是主線故事都很好畫,但缺點其一是太多人畫了,隨便數都有一大堆,要如何突破是一大難題。其次是這類主線往往都會陷於一種死胡同之中:現實根本不可能有類似的事例,一切都是作者自己想當然,一不小心就會跌入作者說了算的一廂情願的框框之內。 《寄生獸》其實也是這個主題,籍...

創新的光美-《DokiDoki!光之美少女》 文:傑特

由初代的黑白二人組到最新的快樂充電,光之美少女踏進第十年,一個系列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如果不能加入新的元素就會失去了生氣。而第九年的《DokiDoki!光之美少女》就是負起創新的任務。 《微笑》的反彈 由初代到最新一輯,十年中出了八代的光美(初代和Yes組佔兩年,其他則是一年),水準有高有低,而去到2012年的《Smile!光之美少女》則算是近數年中評價比較差的一套,首先是故事散亂,四十八話幾乎就是四十八個單元故事,近乎沒有任何連貫性的劇情可言,而四十八話更是公式得讓人搖頭,打鬥千篇一律,故事展開也是一式一樣,雖然事前看到米村正二擔任總編劇就已經有不祥預感,但沒想到會差到這個地步,變成除了賣角色之外就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地方。 經過俗稱「微笑組」(由於角色的髮型問題,所以又有「海產組」的說法)的失敗後,東映這次反其道而行,大膽地加入新元素,希望能夠打破之前跑了八年的公式,為光美系列加入新的活力。 不過相比起一直有創新傳統的假面騎士,光美和戰隊系列要創新的壓力相當大,因為不知道年幼的觀眾們會不會接受和過往完全不一樣的光美和戰隊,所以這種創新絕對是一次實驗,而且風險並不低。 新編劇,新手法 東映這次替《DokiDoki!光之美少女》(簡稱心跳組)找來的是之前替《救急戰隊》寫劇本的山口亮太,會找一個之前完全沒寫過光美劇本的人來當總編劇,就是希望他能以不一樣的角度來寫劇本,尤其當同期的《獸電戰隊》也出現很多的變化時,幾乎可以肯定這不是個別編劇的想法,而是東映的企畫組想在這兩個老牌系列注入新意思。 而結果而言也真的達到東映的目的,山口亮太以一個新人進入光美的編劇陣中,在沒有過往的包袱下加入了很多新的想法。首先是出現第一位「文武全材」的粉紅主角,一直以來光美的主角除了Heart Catch(俗稱抓心組)的花咲蕾還算是會唸書外其他都是笨蛋型,好一點也只是運動萬能但腦袋完全不能。但這次的相田瑪娜(雖然マナ可以寫過「愛」,但因為之前的Fresh已的粉紅已經譯作「桃園愛」,而同故事又有一個角色叫「小愛」,所以採用音譯「瑪娜」較不容易搞混)卻在播放前就已經被制作組形容為「歷代最優秀的粉紅」,配合劇中她那快速的反應和思考,別說是粉紅,即使拿來和其他顏色相比也是前列的萬能型主角。 其次是強調故事性,之前即使是抓心組也是一半故事一半單元,但這次卻近七成都是劇情,過往的角色單人劇情變少了。這種強調劇...

在傳統中融合新意-《烈車戰隊特急者》 文:傑特

 自從代表著一個世代的結束的《海賊戰隊》完美落幕後,東映銳意的在戰隊系列中加入新元素,甚至去到讓人覺得有點衝過頭的味道。經過打破傳統的《特命戰隊》和挑戰新境界的《獸電戰隊》之後,在《烈車戰隊特急者》東映似乎有種玩夠了,該回到傳統的心態? 戰隊的限制與挑戰 比起敢加新東西,不斷地改變的騎士,還是限制超大,很難搞突破的光美。戰隊系列則在中間位,雖然比較容易加入新元素,但始終是針對幼年向的觀眾,能玩的總是有限。所以當海賊以「世代傳承」作為主題後,東映就希望接下來的系列能夠以承先啓後的形式,為接下來的世代帶來新的活力。 這個偉大的計畫先是由特命開始,這套幾乎推翻了過去戰隊大部份傳統的作品,其程度已不是變化那麼簡單而是去到革命的等級了。一口氣把觀眾層由小學生拉到中學甚至高中的做法當然不是以賣玩具為主的作品的做法,幸好小林靖子是東映三大鎮山之寶(另外兩位是荒川稔久和成田良美)編劇,所以後半雖然改了很多,但還是保留基本的原形結束。 之後的獸電換了東映的新貴編劇三条陸。他知道兒童番要的是熱鬧,所以整個劇情都很明快,變化主要是在演出手法上,如戰鬥的形式、故事的展開手法、還有單元轉成連續等等,在這點上獸電和另一邊的《心跳!光之美少女》可說是互相呼應。雖然也有著同類似的問題如角色描寫不足,劇情散亂等問題,但評價上還算是不錯。 經過兩年的實驗,東映似乎覺得玩夠了,該回到傳統的戰隊系列了,但他們要的不是回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把過去兩年的經驗放到傳統的戰隊模式之中,也就是活用之前的心得,來強化傳統的戰隊。 而這個大任就落在小林靖子手上。 列車式公路電影? 《烈車戰隊特急者》打著火車作為賣點,雖然不是第一次出現火車,但以這作為主要重點在戰隊則是第一次。而且更把「轉車」作為一種新花樣,各成員可以自由轉換顏色,也能以此使用不同成員的武器。雖然實際上並不是很有效,很多時都覺得換不換也沒差,只有在後半要進入被黑暗路線控制的城市時才有用。但作為啅頭來說卻相當好,很能吸引觀眾的注意。也算是東映的最低要求-這是一套賣玩具的影片,如果玩具不好玩誰要買?由於這類玩具的決定者不是編劇又或者制作人而是東映的整個營銷團隊,所以要當東映的編劇就要懂如何把上頭壓下來的玩具方針運用在作品之中,而且不單用得多也要用得好。 當搞定了上頭的玩具要求後,接著就是故事的演出手法了。小林靖子這次採用了所謂「公路電影」的模式,即是...

十週年的惡夢-《Happiness Charge 光之美少女!》 文:傑特

 作為東映「日曜御三家」年資最輕的光之美少女系列,不經不覺也有一段歷史了,正如假面騎士在第十年、戰隊在三十五年都有其特別的紀念作,那光美的十週年當然也該有她們的紀念作吧?而這套就是《Happiness Charge 光之美少女!》。 四平八穩的十週年陣容 作為十週年紀念作,東映經過了爭議相當大的《假面騎士Decade》,大成功的《海賊戰隊豪快者》,這次作為第十一年、第九支(由於初代和Yes各佔兩年,所以雖然是第十一年但卻是第九支光美隊伍)的光美,所以東映相當小心,擔心再出現Decade最後那種爛尾的結局。 為了確保水準,這次的系列構成是由初代就一直是光美編劇陣的成田良美,她不但是Yes兩輯的系列構成,而且從不缺席任何一輯光美的編劇陣,說她是這系列的代表人物也不為過。而監督長峯達也則是《HEARTCATCH光之美少女!》的監督,可算是光美歷代最佳的監督和編劇組合,理論上應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才是。 但結果出來卻幾乎是一面倒的劣評,不但在觀眾之間沒幾句好話,就連賣玩具的成績也不理想,究竟發生什麼事,讓本來是最不可能出錯的陣容,結果出現最壞的結果? 了無新意的內容 東映的保守反映在監製柴田宏明對於劇情的安排。 在故事架構上採用HEARTCATCH 的2+1+1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一個個地交代角色的劇情,而不需要像Yes一來就是五個,做成Smile那種頭五話好像趕火車般的新光美登場。而且也可以讓主角和路人配角有較多的互動而不是幾個主角自己玩。 而主線則是姬因為藍天王國被幻影帝國侵略而逃到地球,再找其他光之美少女合力解放藍天王國,而這也是光美最王道的套路,也不能說有什麼問題。而主角愛乃惠則是最典型的光美式粉紅,樂於助人的普通少女,姬則被戲稱為「ky藍第二」的任性大小姐而且還有點恐人症。悠子是治癒系開朗少女,伊緒奈則因為姐姐被幻影帝國打敗,承繼了姐姐的力量而戰。這個組合除了悠子就完全是HEARTCATCH的配搭。 如果單是角色組合沒新意也不算是大問題,但整套作品下來卻到處都是過往出現過的橋段,但給人的感覺不是向前輩致敬而是想複製前輩成功的公式,過於「熟口熟面」的內容讓老光美迷看得很不是味兒。 愛情線的崩盤 成田良美的編劇最愛搞一些正統派少年少女的愛情戲,像當年的Yes的望美和可可那帶點曖昧的感情就很成功。 而這次成田自己當系構當然再玩一次,而且還要是多角關係!誠司暗...

瑕不掩瑜——《神勇飛鷹俠CROWDS INSIGHT》 文:Bomb Dance

 《神勇飛鷹俠CROWDS INSIGHT(ガッチャマン クラウズ インサイト)》是《神勇飛鷹俠CROWDS(ガッチャマン クラウズ)》的第二期作品,距離上期作品播放已經有兩年時間。上期《神勇飛鷹俠CROWDS》由於製作日程方面出現問題,令作品原本已經非常緊湊的故事少了半集的時間交代,幸好最後在Blu-ray上補回餘下的故事,也算是完成筆者的心願。然而當《神勇飛鷹俠CROWDS》完結不久後,製作群便宣佈製作續章,就令筆者既喜且憂。喜的是筆者非常喜歡《神勇飛鷹俠CROWDS》,能夠再次看到一眾喜愛的角色出現是好事,憂的是《神勇飛鷹俠CROWDS》故事說得相當圓滿,推出第二期會否狗尾續貂?(注意︰本文內含有大量劇情內容,未有觀看過本作的讀者,可能會因為本文減低觀看本作品時的趣味,敬請留意。) 沿用前作主要製作群 《神勇飛鷹俠CROWDS INSIGHT》主要製作群沒有太大改動,沿用前作成員的包括監督中村健治、編審大野敏哉、人物原案キナコ及人物設定高橋裕一,其中比較大改動的是設定構築由前作的工藤孝雄改為和田理。故事背景也繼承前作的結局,同時加入三名新角色,分別是神勇飛鷹俠的新成員三棲立翼(三栖立つばさ)、反派代表鈴木理詰夢及外星人杜蘭莎(ゲルサドラ)。 立川事件一年後,CROWDS於日本全面普及。鈴木理詰夢曾經被山貓(ベルク・カッツェ)取出Note並得到紅色CROWDS的能力,他以此能力創立Vape的恐怖組織,以紅色CROWDS四處破壞,令社會擔心CROWDS是否安全。另一方面,J·J·羅賓遜(J・J・ロビンソン)預言神勇飛鷹俠將會有新成員加入,以及將會有天外來客到訪。 伏筆輔排時間較長 筆者打算「先小人,後君子」,先指出這部作品比較大問題的部分。前作《神勇飛鷹俠CROWDS》同時開設兩條故事主線,對劇本控制方面難度相當高。今次《神勇飛鷹俠CROWDS INSIGHT》結構方面轉變為單一故事線,比前作簡化不少。本作可大約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CROWDS的存廢爭議、杜蘭莎擔任首相及空大人(くうさま)之亂。就這樣看上去劇本編寫的難度理應下降,問題是本作的中心思想比前作還要更進一步,作品的資訊量也比前作更多,因此於第一部分就已經出現問題。 筆者身邊有不少同好都曾經看完整部前作,不過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看過《神勇飛鷹俠CROWDS INSIGHT》頭幾集就看不下去。就筆者所...